第659、660节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警花追我到元朝》


    第(3/3)页

      “调武岩出任闽州节度使,杨青雀出任扬州节度使。”

      一营都督和节度使都是正三品,太尉却是正一品,起来陈淑桢和江钧是连升四级,看起来不合制度,但其实不是。

      因为陈淑桢和江钧,本来就兼任军师府的军师祭酒之职,这个兼职是正二品。所以他们只是连升两级而已。

      李洛再次道:“调京兆尹高朗,调扬州牧李扬为御史中丞,协助龚侃掌管御史台。”

      高朗和李扬,都是大特务,用他们来做御史中丞,监察官员,正合适。御史中丞是正二品,两人也是连升两级。

      李洛三下五除二,矮子中拔高个的解决了三府之事。

      但林必举还有事要奏。

      “启禀陛下,原三国辖内,如今均田令推行完毕,兵部剿匪也圆满结束,是不是该设置新州了?”

      李洛早有计较,直接道:“将湖广以洞庭为界,分为两州。洞庭湖之北,设为荆州。洞庭之南,设为湘州。”

      “原广西两江道,设为桂州;原赵宋所辖,设为广州,原广州府改称南海郡;原播州,思州等土司辖地,设为黔州;原来大理国,设为滇州。”

      林必举道:“领旨。如此一来,我大唐就有扬、越、荆、交、象、益、海、广、黔、桂、滇、湘、赣、闽,共十四州了!”

      “等到明蒲甘举国归唐,那就是十五州!”林必举完,重新归位坐下。

      户部尚书范秩来道:“启禀陛下,原三国和交州象州清查人口田亩已毕,共得田土四百三十六万七千余顷,尤其是交州红河两岸,良田甚多。”

      “收五百二十三万余户,蛮汉两千五百二十三万余口…”

      李洛和崔秀宁听了,都是眉头一皱。

      三国的人口,加上安南和占婆,才两千五百多万啊。那么唐国总人口,现在也就六千万出头,其中汉人只有五千多万,而且还把越人算进了汉人。

      要不加越人,汉人就只有四千多万。

      而南宋盛时,光汉人就有八千多万。等于损失了一半人口。

      “……预计,大唐十四州今年秋收,可纳粮七百到八百万石,勉强可支应到明年夏收……”范秩继续奏道。

      他本是前宋落第不举的士子,后来率领村民出海,是海东第一批移民,资格和林必举,吴镇楼一样老。

      要不是大唐,他们这些落第士子,怎么可能有机会当宰相当尚书?

      李洛有点失望。几千万饶一个农业国,秋粮只有七八百万石税收!

      而唐军就算不打仗,一个月也要消耗三十万石粮食!

      范秩继续道:“其中,八成粮税还是海州,越州,扬州,闽州,益州的。其他九个州,只贡献了两成。而且,这九个州的百姓纳粮之后,也就只剩下口粮。九个州的市面上,将没有余粮出售!”

      “陛下,只能提前准备,从老五州购买余粮,往新九州售卖。不然,新九州的脱产者,将买不到粮食吃,有钱也没用。”

      李洛点点头,“统购售粮,长途贩运,牵涉者多。此事就由政事堂领衔来办,拿个章程出来。”

      一提到粮食,李洛就头疼。

      “户部的司农司,尽快研究农肥和增产之事。”李洛吩咐道。他和崔秀宁一直要搞出化肥,可是目前还没有眉目,那玩意听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

      比黑火药要难得多。

      “遵旨。”范秩道,“还有一事。身份证件,已经全部制作完成,请旨是否下发推行?”

      “立刻推校”李洛下令。

      “陛下,”范秩硬着头皮没完没了,“如今新收九州耕牛奇缺,而骡马又不够,对恢复农事影响极大。臣之前请求兵部和政事堂,军师府,调拨战马帮助耕田,借给百姓使用。但,没有得到支持。臣恳请陛下,暂时调拨战马……”

      “此事不可!”兵部尚书都烈想都不想的拒绝,“战马怎么能用来耕田耕地?那是要掉膘的!我大唐战马,不到元廷一成,还要耕田!这还要打仗吗?”

      李洛皱眉,“此事再议吧。”用战马耕田,他也舍不得。

      兵部尚书都烈奏道:“陛下,各地剿匪战队报上来的最新伤亡数目,是战死一万一千余,伤两万七千余,其中因为伤残必须退役者九千余,合计共减员两万人。不过,剿匪战事已经大胜,以后不会有什么伤亡了。”

      “剿杀悍匪五万四千余,俘虏十三万四千,各种缴获折合银元五百二十万元,已经存留各地官库封存。俘虏按照皇后大饶意思,按等级判刑,这些事已经交于三法司和刑部。”

      “如今,共新招募士卒十七万五千。除掉战死和因伤退役者,我大唐水陆兵马共有五十八万七千余,共有战马二十五万六千余匹……六月以来,新造火铳五千一百杆…截止八月,共报废火铳一千四百杆…请旨,再编练火器兵两万。”

      “准奏!”李洛同意,这本来就是计划中的事。

      兵部奏完,财部尚书兼大唐银行司行使崔宪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如今交钞兑换银元铜钱之事,已经全部办妥。两年多来,共花费银元八千七百余万元。国库存款两千五百余万元。陛下和皇后所的银本位,我大唐基本完成,只是,白银缺口仍然很大。”

      “大唐银行在各郡都设立了分号。共存银一千二百余万元,只是,贷款只有七十余万啊,一分的存款利息,一年要亏损几十万元啊。”

      这亏损不光是利息,还有银行职员的薪资,以及管理成本。

      存的多,贷的少,那怎么能不亏呢?

      “请旨,是否取消存款利息,减少亏损?”崔宪道。

      李洛摇头:“不准!银行是为了用财政调整金融,这些都是皇后教给你们的。要是取消利息,民间就会把银元自己藏起来,那世面上的白银就更少了。至于贷款不够,只是暂时的。只要农事恢复,商业就会恢复,不怕没贷款。”

      “诺!”崔宪不敢啰嗦了。

      群臣奏完事,就轮到李洛事了。

      李洛站起来,走下丹墀,背着手在殿中踱步,“子者,朝廷者,公器也。凡治国之政,既有公心,便无不可为下咸知,为后世之鉴。”

      “是以,太宗朝治政之事,佣贞观政要》存世,记载翔实,可见太宗之心,以公为先。浩浩乎贞观之风,朕心向往之。”

      “自今日起,编撰《洪武政要》,辑录本朝政治,为下评论,为后世之鉴也。嗯,这《洪武政要》,就由司录寺和翰林院共同编写,凡不涉及军事和技术机密,都可秉笔直书,以事实为准绳。朕,不令祖宗专美于前,是为孝也。”

      李洛完,所有大臣都忍不住一起下拜:“陛下…英明!真太宗之风也!”

      马致远激动的道:“臣,必不负君命,《洪武政要》必将流芳百世!”

      PS:这章写政事,可能有些枯燥,但不能省。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晚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