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么算,他几千亩田,最后只剩下三百亩,可不就是被没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损害,钱选当然不会投奔唐廷。 很多士绅在唐军的武力下屈服,从大地主变成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发誓永不仕唐。 但钱选此人终究格局不俗。他虽然心疼家族损失巨大,却也知道站在下的角度,这是正确的,是救世良方,是变法惊雷。 李洛敢冒着得罪下士绅的风险这么干,那是为了黎民百姓,乃是尧舜之举。 自高宗南渡以来,权贵豪强兼并土地之风越演越烈,最后导致民纷纷失地沦为佃农,竟然达到十农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泽,也都被兼并霸占。以至于民门前明明是山林,却要绕远道去外地砍柴,在门前的湖泊河流种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于朝廷入不敷出,民生计艰难。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时弊,也全都走了样。 元廷占了南方,局势更加恶化,民连佃农都难做了,竟是沦为农奴。 以钱选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并已经到了非推倒重来不足以解决的地步。要不然,数十年之内,必有黄巾黄巢之流,揭竿而起,下大乱。 这也是钱选为何认为“圣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像钱选这样出身大户,利益受损,却因为心怀下而决定入唐的开明士大夫,民间还有不少。 这些人和钱选一样,经过思考和观望之后,纷纷动身前往江陵。 别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统区,无法南来。 ………… 江陵唐宫,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内,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圣上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句话,已经成为写进制度的朝贺之辞。按照规矩,朝臣奏章,必须称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称呼陛下或圣上。 大唐并不避讳,洛字宁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对皇帝皇后直呼其名,或者直书帝后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私下提到皇帝皇后,必须用尊称,必要时还要向北拱手。 李洛此时没有再穿戴衮服冠冕,而是一身龙凤呈祥的蓝色常服,头戴白玉帽正的黑纱云纹无翅幞头,腰间九节白玉带,显得精神抖擞,干练利落。 按照初步完善的《大唐舆服礼制》,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帽正。五到四品用白银帽正,三品和二品用青玉,只有一品及以上才能用白玉帽正。 三品以上才能用玉带,还只能用三节的。而九节玉带,只有帝后能用。 坐在李洛左侧的皇后崔秀宁,也穿着常服,没有戴凤冠,而是露着云髻,缀着蓝宝石头饰,眉间印了一朵梅花钿,显得既高贵典雅,又妩媚秀丽。 李洛长期在外,主持朝会的都是崔秀宁这个摄政王后。甚至崔秀宁临朝听政的次数比李洛多的多。不过因为唐风开明,她是听政而不垂帘。 只是,崔秀宁已经半年没有临朝了,这次突然再次临朝,老人们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国的官员却有些惊愕。 “诸卿平身。”李洛双手虚扶一下。 “谢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的官员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团上,笏牌都倒持怀郑 御史台的值班御史郎中,各出来两人,来到两侧廊柱下的书案前坐下。他们是维持大殿礼仪的。要是谁衣冠不整,交头接耳,或者打盹,就会被记下来弹劾。 司录寺卿马致远,亲自抽调两个录事郎中,当庭准备记录。 司录寺,是唐廷新设的衙门,属于中央十二寺之一。这个衙门,不但是官史档案部门,也是秘书部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局兼秘书处或办公厅。。 “诸衙司当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宫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职是“御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传话筒和打杂的。 唐宫朝议,从来不会什么“有事奏事,无事退朝”。而是,必须要有事上奏。 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大臣,要是三都没有事奏,那还正常么? 政事堂左相林必举站起来,举起笏板行礼道:“臣,政事堂左相林必举,奏请陛下。自从三府创建以来,政事堂只有一文相,军师阁只有一武相,御史台也没有副职。臣请陛下补缺。” 作为宰执,林必举当然要帮助皇帝完善人事。而且,政事堂长期只要他一个宰相,他也很不安。 按照唐国制度,正一品宰执有七人。分别是三个政事堂宰相,三个军师阁太尉,一个御史台御史大夫。 这七人,就是百官之首,辅助子协理阴阳,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如今,军师府只有文祥一个太尉,几个军师。政事堂只有林必举一个左相,五个参政七个参议倒是都齐。御史大夫是龚侃,监察御史,御史郎中也不少,可缺了副职御史中丞。 三府七个长官,缺了四个。 是李洛舍不得官位吗? 当然不是。 宰相之才,那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么?李洛和崔秀宁的学生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很有才能的却很少,有些人不错,可是太年轻,目前难以胜任。 不过,堂堂朝廷空出这么多宰相,实在不像话。 李洛想了想,传令道:“拟旨,调海州牧、海京留守崔牧,为政事堂左丞相。调益州牧、驸马都尉杨汉明为右丞相,林必举改为中相。” 政事堂三相,品级权责相同,但中相资格最老,有优先权。 杨汉明和崔牧,已经是海东老人中最适合当宰相的人了。 州牧是正三品,突然当宰相,那就是连升四级,是不是不合规矩? 不是。 因为杨汉明还是驸马都尉,滇国公,都是一品爵位。崔牧是外戚,也有县侯的爵位,二品。 “诺!” 翰林承旨立刻领命,开始草诏。 “传旨,改文祥为军师府中阁太尉,调闽州节度使陈淑桢为军师府东阁太尉,扬州节度使江钧为西阁太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