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问题是,这一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收割蜀地百姓的韭菜,属于竭泽而渔,根本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 这和后来朱元璋印的宝钞有些类似。 钱不够用? 印就完事了! 反正就是放水,反正就是膨胀,只要钱流通起来,那经济就会变得更好,一切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是吗? 朱元璋这一手是从元朝这里学来的。 元朝其实是一个在金融上十分超前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朝代。 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元朝过来的人,他对于纸币有着特殊的偏爱,他十分喜欢印刷宝钞,爱拿这一张张凭空印出的纸去换取物资。 然而元朝发行宝钞,至少在前期还是有保证金的,严格执行银本位制度,而朱元璋印宝钞从来就没考虑过保证金的问题。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元璋发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第十三次北伐。 燕王朱棣率军在大宁两次大败北元军队得胜还朝,朱元璋一开心就赏赐了朱棣一张面值一百万两的宝钞。 朱元璋不仅拿宝钞当真钱花,就连给朝廷大臣们的工资,都是直接发的宝钞。 不得不说,这宝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朝初期的财务问题。 一直到朱允炆时期,他的军费都来自于疯狂印刷宝钞。 可到了朱棣时期,随着不断印刷宝钞,货币严重超发之后,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了,几乎和废纸没有多少区别,这让热爱战争,想要建立功勋的远征大将军朱棣十分之苦恼。 为什么这宝钞,他老爹,他侄子,都能疯狂印刷,用来充当军费,反而到了他这里,却不行了呢? 纸钞的问题,和蜀汉这直百五铢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蜀汉后期的财政情况,恐怕会出现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超发一时爽,一直超发火葬场,时间长了,经济糜烂,底层民众那可就民不聊生了。 为了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将这份泡沫风险,转移到了吴国和魏国,只要让他们也用蜀国的钱,把蜀五铢变成“国际通用货币”,那这财务泡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放水的泡沫,可能会造成的货币贬值,让大家一起来承担,虽然蜀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会相对小很多。 如此一来,蜀国也能一直大放水,一直超发货币,从而保证自己在经济上的绝对领先。 说白了,就是不仅收割国内的韭菜,还收割其他国家的韭菜,全天下割韭菜!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诸葛亮就想到了蜀锦。 蜀锦作为上等的布料,一直以来都是最热门的商品,这些蜀锦大量出口到东吴和曹魏,一度出现了“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景象。 正因为蜀锦是蜀地的特产,并且是高附加值产品,诸葛亮就拿到了主动权。 于是乎,诸葛亮规定凡是购买蜀锦的一律要用蜀五铢来结算! 吴、魏两国的官员一看,直接傻眼了,蜀五铢是个什么玩意? 一枚五铢钱,等于一百枚五铢钱? 上面印一个百,你就给他算一百啊? 这tm还不是一株五铢钱吗?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聪明人,那些人一眼就看出其中问题,觉得这可能会出现问题,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条件。 你想空手套白狼,哪有那么容易? 于是乎,诸葛亮又想了个办法。 先是规模化。诸葛亮带头在家种了800棵桑树,并号召百姓商贾都来参与种桑养蚕,种的人多了,那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这就导致蜀锦比起其他布料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其次则是国营化。诸葛亮设置了锦官,集中了76000名织工,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根据地方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教授民众织锦知识,至今苗族人还把五彩锦叫作武侯锦。 如此一来,蜀锦的价格便宜,工艺先进,规格统一,品质上乘,自然也是销路大开。 哪怕其他吴国和魏国的领导人不想被割韭菜,但谁让蜀锦是个硬通货呢,架不住民间的自由通商。 通过这一招泡沫转移,割其他国家的韭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锦本位”。 此外,除了蜀锦,还有蜀盐也被诸葛亮官方营业了,使得蜀盐的产量倍于魏吴,同样是物美价廉。 无论是购买便宜的蜀盐还是便宜的蜀锦,都必须使用蜀国的五铢钱。 也就是价值100的一枚五铢钱! 这钱上面文所写,大概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 我说他价值一百,那就价值一百! 随着不断的通商,久而久之,蜀五铢渐渐就在吴、魏两国通行了起来,甚至一度都超过了他们本地的货币数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由不得吴国和魏国的官方不同意了。 这两国的领导人,也只能硬着头皮用了。 后来孙权赏赐吕蒙一亿钱,用的就是蜀五铢。 别说中原的国家,随着贸易的进行,蜀国的蜀五铢,甚至流传到了中亚地区,在国外广为流传。 蜀国的财政问题,也从竭泽而渔,变成了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真是割韭菜一时爽,一直割韭菜一直爽! 凭借着优渥的经济,蜀国不过数百万人口,却能供应十几万的大军,七年北伐五次,原因就出在了这里。 要知道的是,十几万的大军,每天所吃的粮食,最起码得消耗数百万人的粮食才行!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得多么优渥的家底,才能这么玩? 老秦人都不敢这么玩。 可以说。 诸葛丞相的经济眼光,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原本苏澈还不知道如何破局,此刻神游太虚,想着历史中发生的那些人和事,渐渐的,总算是有了一些头绪,有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大胆想法。 从商,这可是苏澈的老本行。 当初的一手庞氏骗局,差点玩崩了汉末的天下,最终竟然莫名其妙的圆了回来,最终还是杀死了三国,让三国没能到来。 不过,那是汉末,天下还未乱的时候。 现如今,天下已经开始乱了,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没那么方便了,再想复制当初程锦钱庄的风光,显然不太可能了。 虽然此刻诸葛亮不过十七岁,但天下已经发生了很多大事。 先是黄巾起义,然后是张角战死,接着有董卓作乱京师。 董卓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了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 这一年,曹操号召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次年,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 随后王允设计,让吕布杀死了董卓。 又一年,李榷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同一年,曹操击败了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 此后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陶谦病亡,刘备领了徐州牧。 随后吕布占了徐州,刘备投奔曹操。 这些是去年的事情。 今年同样发生了一件大事,袁术在寿春称帝了。 如今乱世已至,再想提前杀死三国,显然是有些不切实际。 回想了以前,苏澈又开始认真思索起来现在的情况。 隆中在南阳,而南阳又是荆州,荆州的刘表,虽然是汉末群雄之一,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 手里哪怕有再好的牌,如果不打出去,那也赢不了。 刘表虽然远交袁绍,近结张绣,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 可从一开始,刘表就没有鲸吞天下之志,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 这样一个人,在这乱世,只要一死,这偌大的家业,便会分分钟分崩离析。 想清楚了这一点后。 次日。 苏澈离开了隆中,一路赶到了襄阳城。 诸葛亮此刻所在的隆中山,就位于襄阳城的二十里外,说近不近,说远也绝对不算远,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相当于郊区大别墅了。 隆中还是三郡交界处,东临南郡襄阳,西南接汉中郡房陵县,北临汉江,隔江就是南阳郡邓县邓城,交通十分方便。 在这样一个地方隐居,可不一般,特别在这个乱世,隐居这种行为,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如此,同样算是隐居。 要知道的是陶渊明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无比混乱的乱世,属于政局不稳的两晋南北朝中的东晋。 在这样的时代,普通人连一口饭都吃不饱,活生生饿死不知凡几。 隐居这种行为,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诸葛亮的情况也差不多。 电视剧里王朗在两军阵前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然而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真村夫。 前面说过,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投奔了刘表,二人的关系十分好。 随后叔父诸葛玄将诸葛亮两个姐姐嫁给了襄阳豪门,为诸葛家在襄阳打下了立足的根基。 历史上,诸葛亮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黄承彦是当地豪门,他的夫人是襄阳豪门蔡瑁的姐姐,他的小姨子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小老婆。 也就是说,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而诸葛亮娶了黄承彦女儿为妻,就和刘表攀上了亲戚。 有了这些有背景的亲戚,就需要经常走动,巩固关系。而诸葛亮的这些亲戚,也都居住在汉江沿岸,从隆中出发能方便往来。 汉江边,襄阳城里的刘表府邸也是诸葛亮常去的地方之一,刘表长子刘琦和诸葛亮关系很是亲近。 此刻。 当苏澈来到襄阳城后,采买了一些礼物,便直接去了刘表的府邸,没多久,刘琦就来找了过来。 “孔明,好久不见啊,哈哈哈,你住得那么偏,我都没办法经常去找你玩了!”刘琦憨笑着说道。 刘琦长得人高马大,为人憨厚,对待朋友,完全没什么心机,此刻这一番话,是他的真实想法。 刘琦还有个弟弟,叫刘琮,因为这个弟弟,他逐渐失去父亲的宠爱。 不过这个弟弟更是蠢笨,刘表病逝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此后曹操南征,刘琮直接举州投降。 然后曹操就说了一句经典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生儿子就要像孙权,刘表的儿子就是猪狗一样的货色。 这一句话看似骂了一个人,但好像又骂了三个人,孙权躺枪,刘琦也被骂了。 不得不说,曹老板在内涵这一方面,还是很有一手的。 苏澈听着这话,连忙行了一礼,认真说道:“新元兄,好久不见,无恙否?” “无恙无恙!只是最近少了一个朋友,实在是寂寞得很呢。”刘琦笑着说。 这话说得含糊,想要带过这个话题。 可苏澈却看出了刘琦神色之中的异样。 他盯着刘琦的双眼,继续问道:“新元兄,真无恙耶?” 刘琦听着这话,顿时一愣,有些尴尬的说:“的确有些事情,我想请教一些问题……” 苏澈微微一笑,说:“新元兄,你我是什么关系?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是这样的……”刘琦开口说起了最近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章写得有点慢,虽然剧情进度很缓慢,但还是写了很久很久,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更新稍微迟了一些,非常抱歉。 最新网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