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第(2/3)页

    可惜这些文字一闪而过,并没有给出选项,苏澈并没有亲自干涉的机会。

    很快。

    文字还在演化。

    【此时你的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他负责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

    【而你,以及你那年幼的弟弟诸葛均,和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这一年,你的叔父诸葛玄得到袁术的器重,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你和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姐姐,跟着叔父一同前往。】

    【又一年,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你的父亲决定去荆州投奔刘表。】

    【几年后,你的叔父诸葛玄因病去世。】

    【你已经再无依靠,此刻,你的选择是……】

    【一,谋求官职,二,开始隐居,三,到处游学,四,亲自干涉。】

    来了。

    选项环节,终于来了。

    苏澈认真看着这几个选项,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一,谋求官职,这恐怕不行。

    在这个时代,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算差,最应该做的不是急着去当官,而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出了名,根本就不用怕没官当。

    此外,这也不是原本的路线。

    二,就地隐居,这是前世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这个应该是最稳妥的。

    三,到处游学,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一直隐居的话,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到处看看,张一张见识,也很不错。

    随后,苏澈看向第四个,亲自干涉。

    要亲自干涉吗?

    苏澈有些犹豫。

    按照原本的轨迹,诸葛亮会在隆中的茅庐中,隐居的同时,和朋友一起到处游学,拜访亲朋好友,不可能一直宅在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这可不是故意放鸽子。

    等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

    随后刘备耐心等待午睡结束,最后诸葛亮才顺势出山。

    如果让苏澈在这个时间点亲自干涉的话,那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慢慢等待一切按照历史进程进行。

    苏澈最大的风格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如果让他亲自干涉,肯定会影响历史的发展。

    那这东汉末年的三国,又会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切的进程,都会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生平的最大宏愿是什么呢?

    匡扶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果苏澈不按照剧本行事的话,恐怕很难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可问题是……如果这一切真按照历史进程的话,等到天下大势已定,苏澈真的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

    苏澈不太确定,若让一切都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那他也就失去了他的最大优势。

    而且。

    一切都按照原本的剧情来走,那实在是太无趣了。

    在这一个选项出现时,苏澈思考了良久,过了半晌,还是做出了决定。

    他的选择是——

    亲自干涉!

    先干涉再说!

    苏澈一阵恍惚,再次睁开双眼,手中有着一本书,一旁的几个好友拍掌吟着。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这首乐府诗,名为《梁甫吟》,是诸葛亮最近所写的一首诗,此刻拿出来,让大家品鉴一番,几个好友在看到这首诗后,忍不住吟诵起来。

    这首诗看似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层层推进,语语相衔。

    这首诗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

    虽然语言质朴而少文采,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简单来说,虽然没什么文采,却写得挺精彩的。

    这首诗是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

    几个好友也明白,诸葛亮的文采很一般,也没有过于在意文笔细节方面的问题,开始讨论起这一首诗的内容。

    事实上,哪怕诸葛亮的文字造诣上虽然很一般,但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名篇。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苏轼说:“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诸葛亮的文章,从不堆砌语言、辞藻上的华丽,其内容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此刻写出这一篇文章,在这乱糟糟的世道中,却是以史为鉴,借古讽今,隐晦的表达自己的器量。

    这几个好友分别是石韬、徐庶、孟建。

    几人平时游学读书,这三人都是力求精熟,将每个字句全部钻研透彻,所以他们的文采要远超诸葛亮,写一些诗句看上去要美很多。

    诸葛亮则不同,他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从不去关注书中的辞藻文采,而是观其大略,研究这本书的真正内涵,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虽然诸葛亮的文采不行,但他的好友却明白,他是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

    此刻他们读完这首诗后,都在认真研究,越发觉得不俗。

    过了半晌,徐庶称赞道:“孔明,这首诗真是不错啊,初读有些意思,越读越觉得精妙,非常的有味道。”

    石韬点了点头说:“是啊,并没有堆砌辞藻,却十分有内涵,这首诗,就像是孔明你的为人一样。”

    孟建笑了笑,调侃道:“诗如其人?”

    苏澈缓缓摇了摇头,说道:“在几位兄长面前,这首诗实在是不值一提,贻笑大方了,不值得如此称赞。”

    随后几人促膝长谈,畅聊自己的人生和梦想,畅聊未来。

    徐庶说:“我也不求未来能如何,只求能当个县令、县长,造福一方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苏澈听了这话,笑着说:“元直兄,你才华不俗,将来必然可以官至郡守,甚至更高。”

    徐庶听了这话,心情很是不错,郡守是什么概念?

    一郡之太守,算是地方大员了。

    这个官职,他根本不敢想,可诸葛孔明竟然能说他官至郡守,甚至更高!

    比郡守更高?

    那岂不是州牧了?

    他这样的人,也能当州牧吗?

    徐庶觉得这个有点太遥远了,就连想象都想象不来!

    他们几人家世一般,虽有一腔理想,但终究是没有展现的机会。

    “哈哈,孔明看人最准了,说元直兄能当郡守,那以后肯定能当郡守!!”一旁的石韬大笑着说道。

    这话吹得徐庶心花怒放,他摇头笑着说:“你们也太抬爱我了。”

    “那我呢?”孟建笑着问苏澈。

    “孔明,你觉得我能当什么官职?”石韬也跟着问道。

    苏澈想也不想的说:“公威兄,广元兄,你们二人,具是才华出众,足以可以升任郡守、刺史!”

    “哈哈,我们也能当郡守和刺史吗?”孟建笑着说:“可惜今日州平没来,否则也让你看看,州平能当个什么官职!”

    “那孔明你以后呢?你以后能做什么官?”石韬看向苏澈,开口问道。

    “对啊,孔明,你还没说你自己呢?”孟建笑着问道。

    “孔明,他能做到什么官?”徐庶也跟着问道。

    听着三人的追问,苏澈笑了笑,却没有说话。

    他自有一腔抱负。

    他要解民众之倒悬,拯生灵于涂炭!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让山河重现本色,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等理想,自然不好直接说出来。

    见苏澈笑而不言,几个好友也没有继续追问。

    平日里的相处,他们都知道孔明的性格,知道他的肯定有了不得的梦想。

    既然孔明不愿意说,那他们也没有继续追问,如果强行逼问出来,说一些惊世骇俗的话语,反而导致冷场了,这可就不好了!

    此后又聊了一番平时读的书,苏澈听着他们说的那些书,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当初模拟张仲景的时光,那个时候,他也看过类似的书。

    一时间,苏澈忍不住唏嘘感慨。

    随后,几人又谈论起当今天下,这个混乱的世道……

    很快,夜深了,苏澈和这几位好友一起抵足而眠。

    在这个时代,招待朋友,那必须要和他们一起睡觉,不然关系就生分了。

    虽然有点挤,而且徐庶的脚还有点臭,但没办法,只能忍一忍了……

    因为第一次和这么多朋友挤着睡,苏澈左右睡不着,便皱着眉头想了想,在心中算了一算时间。

    此刻他十七岁,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是27岁时出山,也就是说,十年后。

    出山时,因为过于年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

    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

    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诸葛亮,还没有彻底成长起来,虽然有满腹才华,可一上来就大展拳脚,那自然不可能。

    在原本的历史上,得等到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

    此后,诸葛治蜀,更是他内治的巅峰时刻。

    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蜀锦,将蜀汉治理成了天府之国,还搞活了蜀汉经济,拥有了与其他两国相抗争的实力。

    当时吴魏两国的丝绸锦缎都来自蜀汉,这极大的推动了蜀汉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三国最大的商业鬼才。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引用《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入主益州之前,答应了打下益州,府库里的财产将士们随便分。

    结果打下来之后,刘备信守承诺,钱分完了,刘备又开始担心起军费不足了,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这么大个集团的日常开销。

    这个时候,刘备的手下有一个鬼才,名字叫刘巴。

    他给刘备出了个馊主意:钱不够,印就完事了!

    他建议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也就是一种价值为一百枚五铢钱的新货币,这样广泛收集民间的五铢钱,又可以铸造更多的直百五铢,这样一来,财政问题就解决了。

    也就是说,空手套白狼!

    原本价值一钱的五铢钱,稍微加工一下,多加一些铜,变得更精美了,就值一百枚五铢钱!

    这的确解决了刘备的财政危急。

    史书记载:“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