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毕竟吴国这变法革新,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头一回,其他国家的国君虽然好奇,但根本没有跟风的意思。 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是吴国这样,拥有变法条件的。 这不仅仅是魄力的问题,还有实力的问题。 没有这个实力,敢于变法革新,多半不会让国力强盛,反而会让他们遭到全国抵制,最终丢了王位。 吴国。 吴王僚找来了苏澈,大喜过望的说:“太宰,你给我出的主意果然不错,我说出那句话后,再无人敢骂我了。” “我蛮夷也!” “这个理由还真是不错!” “在你告诉我的时候,我还有些犹豫,根本不好意思这么说……” “可转念一想,虽然我们吴国一直标榜是姬姓诸侯王,可那群狗入的,依旧把我们当成蛮夷对待!真是气死了我了!” “现在我用这个理由,直接堵住了他们的嘴,我蛮夷也,别来管我!!” 吴王僚很开心,近些日子,随着国内不断变法,所有卿大夫的军队都来到了国君的手中。 不变法不知道,一变法顿时吓了一跳! 原本吴王僚的军队,最多时就两万人——这是诸侯王的常态,军队基本就是这个数字,不会超出太多。 毕竟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卿大夫们瓜分了,诸侯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军队能作战,也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 即便是齐桓公这样的春秋霸主,兵力不过四万。晋文公称霸时,兵力不过七万。其他的中等诸侯,兵力不过几千到一两万的样子。 可现在,当整个吴国的权利都来到了吴王僚的手中后,士兵直接突破十五万之多! 即便在苏澈和孙武的建议下,将国兵和卿大夫的军队混编,再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淘汰不合格的士兵,留下能令行禁止的士兵,吴国所拥有的军队,依旧有十二三万之多! 强盛的军队,绝对的权利,越发强大的国力,这就是变法的本质! 这也是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标志性转变——变法! 各国有不变法者,无一不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而这,仅仅只是变法的开始,吴国还能不断的强大。 这让吴王僚大为振奋,他相信持续下去,吴国很快就会成为诸侯国的霸主,到时候他也能去天子的脚下阅兵了! 其实苏澈也大概能猜到吴王僚这没出息的想法,毕竟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彼可取而代也的想法很正常。 能成为一个霸主,便是许多诸侯穷极一生的梦想了,毕竟当初就连说出这句话的项羽的想法也只是成为一个霸王。 苏澈并没有说这方面的事情,时代在前进,该来的,终究会来到。 随着吴国的军队整肃,苏澈也开始了自己的吏治。 首先整顿官吏队伍,加强对于官吏的考核和监督,同时挖掘有才能的人,提高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 许多无能的卿大夫被淘汰掉,被毫不留情的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而贤能的人才,如同过江之鲫一般,不断涌现出来。 不仅是吴国不断出现贤能的人,其他诸侯国的贤能之人,也纷纷来到了吴国,要一展拳脚。 在这个时代,因为身份的问题,在很多国家,依旧会出现无法入仕的问题。 比如已经日落西山的楚国。 来自底层的人才们,要更加务实,他们解决事情的办法也更加简单,这正是苏澈所需要的。 随着变革的进行,整个吴国的基层官吏,可谓焕然一新,全国上下生机勃勃,发展极为迅速。 原本的吴国,因为地处偏僻,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经常遭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土地屡屡被淹,每年都有因为水灾而流离失所的人。 再比如各地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没有完善,经常容易遭受他国的入侵。 还有各地没有国家粮仓,一旦发生天灾,饥荒就会出现,土地抛荒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一点保障。 在苏澈担任大司徒,太宰的这段时间里,尽管已经在不断的改善这些问题,可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而且他推行的这些利于百姓的政策,经常受到那些卿大夫的阻碍。 他很难将政令的推行到完善,因为无法传达到吴国各处。 可即便如此,吴国的情况依旧在蒸蒸日上——由此可见,之前的情况是多么的糟糕。 而现在,随着官吏被苏澈彻底治理,政令的推行,再也不会受到阻碍,这让吴国各地的情况,可谓日新月异。 从吴国卿大夫手中弄到的财产、粮食,用来改善吴国人的生存环境,招揽各国的人才,简直是双赢的局面——只有卿大夫输了。 不过,即便原先的卿大夫们怨声载道,几乎将范蠡和孙武、伍子胥这些人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们依旧无法阻止吴国在迅速的变强。 吴国底层的百姓,对于苏澈的各种政策,非常配合,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范子更好的太宰了。 太宰是真的在关心他们,而不是将他们当成了贱民。 除了吏治、民治之外,苏澈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武器工业,他花千金请欧冶子担任吴国冶铁令。 这是苏澈设置的新职位,是专门制造兵器的头儿,拥有不低的话语权。 而欧冶子也没有辜负苏澈的期望,成功让冶铸业落后的吴国,逐渐变成了冶铸业的强国,每一把宝剑都受到国外无数好评。 除了大肆冶铸兵器之外,苏澈还鼓励制造强弓劲弩,制造盔甲,这是一项大支出,也就是苏澈拿出了滩晒法,制造了大量的盐,否则这穷乡僻壤的吴国,还真无法支付得起这一笔费用。 大规模制造盔甲、弓箭、强弩、以及大量的戈。 这是要做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如今楚国山河日下,等到楚平王驾崩,便是吴国吞并楚国的最好机会! 聪明的伍子胥自然看出了这一点。 他十分兴奋的来太宰的宅邸,询问苏澈:“太宰公,何时动手呀?” “不着急,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苏澈缓缓说着:“等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此刻他正在和孙武下棋,苏澈执白,孙武执黑,二人的棋力都不差,一时间杀得难分难解。 孙武听到苏澈这句话时,顿时双眼一亮:“好一个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句话总结起来真是不错,不知道太宰公看的这本兵书叫什么名字?我居然没有看过!” 作为兵法大家的孙武,几乎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兵法全部看完了,他还真没听过苏澈这一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来源,一时间非常之好奇,因为这句话和他的兵法理念,可谓十分符合,非常对他的胃口! 苏澈看了一眼孙武,顿时有些无言,这……这就尴尬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中,而这本书,便是孙武的“兵法十三篇”所演变而来的,现在孙武虽然写出了“兵法十三篇”这个主题大纲,但还没有彻底完善。 苏澈随口说道:“这是我从一本已经失传的古籍中看到,偶得的残篇而已。” “已经失传的古籍残篇?”孙武闻言,有些惋惜的说:“那真是太可惜了。” “我对于兵法,也略有涉猎,或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二。”苏澈看向孙武,笑着说道。 “太宰公居然也懂兵法?”孙武有些惊讶。 “这是自然!”苏澈笑了笑。 自古以来,真正牛逼的人物,都是全能的,苏澈自然也不例外,他对于兵法一道,总结了前人和后人的所有智慧,自然不会太差,或许和韩信那种多多益善的人比起来差上不少,可如果光用理论打嘴炮,他也未必稳输! “我想请教一二,不置可否?”孙武连忙作揖行礼,恭敬的问道。 苏澈点了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可!” 这段时间,苏澈的变法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平稳的阶段,对于卿大夫的贵族特权限制,也写到了法令里,接下来的事情再不需要他亲历而为,一起都走向了正轨,他也多了许多休息时间。 与孙武论道兵法,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随后,苏澈便和孙武展开了激烈的论道,他们在战争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计谋,兵势,后援,虚实,地形,间谍……战争涉及的方方面面,简直不要太多。 对于战争一道的了解,苏澈断然没有孙武这般厉害,可他的眼界很广,看过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这一点是孙武无法比拟的。 所以,苏澈的一些想法,一些天马行空的意见,对于孙武而言,可谓是如获至宝。 而孙武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于用兵之道的阐述,同样让苏澈受益匪浅。 二人这一论道,足足论了一天一夜,一旁伍子胥也认真听了个一天一夜。 不仅是孙武和苏澈二人受益匪浅,这一直在旁边听着的伍子胥,同样收获颇丰。 虽然二人讨论到激烈,讨论到深层次的时候,有些话他根本听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伍子胥将这些话记住,等到以后再慢慢理解这些谈话的内容。 随着论道结束,三人吃了一顿大餐。 这时,有情报部门的人将楚国的最新消息送了过来。 在苏澈的组织之下,吴国的贩盐小贩并不只是单纯的商贩,他们还兼职间谍的身份,他们都是苏澈精挑细选之下的人选。 随着吴国商贩在售卖海盐、盐砖的时候,各种方面的消息,也随着那些贩卖海盐的小贩,传到了吴国。 这是一套成熟的情报体系网络,虽然深层次的消息,很难打探到,可即便如此,这些情报,依旧是有利用价值的! 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没有单独的情报机构的。 这一任务的角色大都是由纵横家和军中的细作以及各诸侯的食客担任。 而现在,苏澈创诸国之首例,创造了这一情报部门,也便是应了他的那句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武和苏澈认真看着情报的内容。 这一份情报是加急情报,日夜兼程,不断赶着送回来了,是非常关键的情报。 只见情报内写着—— 就在昨日。 楚平王,驾崩了…… 时机已至! 苏澈微微一笑,将这份情报丢给了伍子胥。 伍子胥见了,顿时瞪大双眼,恼怒的说:“这个狗贼,竟然就这么死了!真是太便宜他了!” “灭楚吧……” 苏澈随手将桌上的来自楚地的羽殇双耳玉杯弹翻,残余的酒液,缓缓在桌子上流淌。 “此刻的楚国,已是腐朽不堪、满目苍夷、民生凋敝,弹指便可灭之!” 伍子胥闻言,双眼一亮,十分期待。 孙武却没什么表情变化,他的情绪十分内敛,虽然期待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大展拳脚,可他并没有喜怒形于色。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