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凯旋-《洪武生存指南》


    第(2/3)页

    常遇春身后,许久不见的涂霄穿着正三品的文官孔雀补服,在一群披甲武将中显得颇为惹眼。

    见先生终于望来,明显黑瘦许多的涂霄微笑着点头示意,朱塬也笑着颔首。

    暂时还搭不上话。

    老朱拉着常遇春与群臣说了好一会儿话,已经小心提醒过两次的礼官第三次上前,皇帝陛下才与爱将依依不舍地暂时分开,转向午门城楼。

    午门前。

    常遇春也在礼官引导下,来到主将位置,身后一系列出征的文武将臣按序列队,文左武右。

    午门层楼上,同样一身弁服的老朱昂然而立,靠后一些,左边是太子殿下,右边是李善长,朱塬则是站在太子身边,其他文武同样各有位次。

    两边列队完毕,第一阵鼓乐也跟着响起。

    乐声中,朱塬向下打量。

    午门层楼下,为首正中是常遇春,两侧是文武官员,其中文官一边,以刚刚见到的涂霄为首,这小子,倒也风光。

    再说武将一边。

    常遇春身后,因为人数较多,列成了两排。

    为首两人,一个是正二品的大都督府副都督顾时,这是常遇春入蜀的副手之一。另一个是薛显,同样的正二品,官职为江西行省右丞。

    顾时是最早跟随老朱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不过,因为没有太多特别值得说道的事迹,朱塬印象不深。

    倒是薛显,曾经历史上老朱的评价是与傅友德一样能够独挡一面的猛将。

    常遇春早逝后,要说猛,就要数傅友德。

    再后来,冯胜和傅友德的搭配,与早年的徐达和常遇春类似。

    薛显能与傅友德对比,其勇猛也可以想见。

    不过,曾经的洪武三年,虽然被封为永城侯,但因为滥杀缘故,薛显不仅俸禄被压缩,还被贬到了琼州。

    然而,也只是一年。

    老朱很快又想起这位爱将,重新将其召回,不仅恢复了俸禄,还赐予了该有的丹书铁券。

    朱塬就觉得吧,滥杀这件事,或许……原因也有,但,可能还有其他。

    比如张焕。

    对。

    还是张焕。

    小先锋张焕。

    这个在明初史书中留下了好几笔近乎老朱义子最后却没有结果的一个人。

    徐达破大都时,专门安排张焕看守元朝府库,老朱流传后世的一封亲笔书信里,还有让小先锋张焕验看马匹并画押的言语,可见信任与亲近。

    然而,洪武二年,那张引动了整个北方的庆阳之战,开始的时候,张良臣诈降,徐达派了薛显和张焕一起去受降,张良臣降而复叛,向薛显和张焕发动了袭击,结果是,薛显负伤而逃,张焕被俘。

    再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张焕的记载,大概率是被杀。

    这件事在其他人来看,比如老朱,就是另外一副画面。

    面对诈降,薛显没有奋力救人,自己逃走了,却把老朱视作做干儿子一样的张焕……折在了庆阳。

    能不气吗?

    但,诈降这种事,属于意外,也不能算是过错,只能从其他事情上找找借口。

    然而,老朱还是有良心的,罚了薛显一顿,发配琼州一年,大概想想觉得不该这样,气也消了,就又给召回来了,该给的也都给了。

    薛显是善终的,死在洪武二十年,还追封了永国公,谥‘桓襄’。

    辟地服远曰‘桓’,甲胄有劳曰‘襄’。

    薛显死的也是时候,之后的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再起,虽然追坐胡党,但因为本人已死,便不予追究,家人应该是保全了。

    再说这一次,历史已经发生改变。

    没有了那一场旷日持久的庆阳之战,小先锋张焕也还活着,当下人在大都,徐达身边。

    不过……

    算算时间,相比曾经的洪武三年,若是明年就进行大封的话,张焕的功绩还不够封侯。

    或许很多人都还不够。

    就像曾经,洪武三年大封,老朱的几位义子中,即使是位次较高的何文辉,不仅是与朱文正、李文忠一样的‘文’字辈,当时还镇守河南,官至正二品的河南行省左丞兼河南都指挥使,比后来居上的沐英还亲近,却都没能封侯。

    何文辉后来还意外早逝,之后的几次大封,也就更没了说法。

    倒是沐英,后来居上。

    人生际遇还真是难料。

    朱塬思绪飘飞的时候,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的凯旋仪式还在继续。

    列队完,奏乐闭。

    常遇春带领诸位将臣,按照流程行大礼。

    接着是礼官开始念诵一封表文,内容是诸将征战在外的一系列功绩,类似一封战绩汇报。

    表文念完,是程式化的君臣问对。

    大概是城楼上的皇帝陛下说将军征战辛苦,巴拉巴拉,城楼下的将军说不辛苦不辛苦,巴拉巴拉。

    问对结束,再次奏乐。

    这是一段长长的带有舞蹈的凯乐。

    凯乐持续了半刻多钟,结束之后,则是另外一场重头戏。

    午门献俘。

    关于这件事,百官之前还有奏请,说是应该让夏国国主明昇如同宋时孟昶那样,在午门外行叩头俯罪之礼。

    老朱以明昇年幼事皆臣下决断为理由,拒绝了臣子的请求,而是让夏国大臣替代请罪。

    然后就是现在。

    常遇春等诸将臣暂时告退一边,转作了严肃的鼓乐声中,甲胄严整的一干精锐将校押送身穿单薄囚衣的夏国文武诸臣缓缓而来。

    到了午门外,依旧按秩序排列,乐声停止,礼官的高唱声中,夏国文武诸臣一起跪下,伏地请罪。

    朱塬比较注意的是为首三人。

    夏国右相刘祯、左相戴寿和司徒吴友仁,这是之前把持夏国朝政的三巨头。

    因为一直关注蜀中态势,朱塬也知道,对于大明的招降,三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按照之前接触的反馈,右相刘祯态度很模糊。

    刘祯与大明礼部尚书钱用壬一样,也是前元进士出身,当初被明玉珍礼遇,一路坐到夏国右相,文臣第一,被朝野成为明夏的‘诸葛孔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