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横跨亚欧、昙花一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元帝国-《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3/3)页

    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南村辍耕录》30卷,记载了元代的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风貌,对元朝政治黑暗的现实与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南村辍耕录》外,陶宗仪还著有研究书法理论史的《书史会要》9卷。

    人们如何评价《宋》《辽》《金》三史?

    公元1343年,元朝重开史局,宋、辽、金皆定为正统,各为一史,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命丞相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等为总裁官。

    编写时,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后由总裁官笔削定稿。

    公元1344年,《辽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成。

    宋代的史官制度最为完备,有史馆修纪传体《国史》,有实录院修编年体《实录》,有文件汇编《会要》,还有记皇帝宗室支派的《玉牒》等,每一类史料都体系完备、堆积如山,修一部完备的宋史应该不是难事。

    然而,《宋史》却修得错漏百出,这个罪状主要记在元人头上。

    《宋史》共496卷,上起公元960年,下至公元1279年,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详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

    但这样一部巨作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写成,过于仓促,来不及仔细考证研究,不仅有许多记事的错误,甚至编次混乱,出现一人两传、一文数见、次序颠倒等低级错误。

    因此,历代对《宋史》的批评是最多的。

    《辽史》116卷也写得比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却获得了最佳官修正史的美誉。

    金亡时,元将张柔攻下汴京,“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才子元好问听说实录在张柔家,曾打算到张家当仆人,以读实录撰国史,后来被朋友劝止。

    当时,金左右司郎中王鹗有被杀的危险,张柔听说他很有才,便将他救下,车载回家。

    因而,王鹗得遍观金实录与辽史。

    在元世祖时,王鹗当上翰林学士,兼领国史院。

    王鹗曾上疏请修辽金史,拟有修金史大纲,并亲笔撰史,已初具规模。

    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鹗旧稿及元好问等所作野史。

    清代文学家赵翼说:“是书叙事最详核,迥出《宋史》《辽史》之上。”

    是什么拉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元朝末年,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多次决口成灾。

    公元1351年春,元朝政府召集汴梁、大名(汴梁是今河南开封,大名是今河北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修治黄河,而且限定民工们四月动工,七月就要完工。

    限期如此紧迫,治河又是特别繁重的体力活。

    民工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可朝廷拨下来的那一点点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下去。

    民工们连饭也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

    当时,深得民众信仰的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看到这种情况,就一起商量,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造反。

    他们了解到挖河道要经过黄陵岗这个地方,就一面偷偷地凿了个一只眼的石头人,在石头人的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14个字,然后把它预先埋在黄陵岗的地下;一面又派几百个白莲教的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这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开河开到了黄陵岗,有几个民工忽然挖出一个石人来。

    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后面有字,正是那首歌谣。

    韩山童、刘福通借机煽动说:“大数已定,老天让反,佛祖让反,咱们不反等待何时?”

    开河民工纷纷被鼓动起来,群情振奋。

    于是,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

    然后,大家推举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颍上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

    正在歃血立誓时,就听外面有人大喊:“不要放走了韩山童!”

    大家一看,原来是县衙派来的官兵已经把他们包围了。

    刘福通膂力过人,率领部分弟兄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

    韩山童不幸被官兵抓去,押到县衙门口杀了。

    刘福通逃出包围后,辗转回到家乡颍州,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颍州等一些据点。

    原来在黄陵岗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投奔刘福通的队伍。

    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

    不到十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

    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

    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像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

    由此,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天下反的农民大起义序幕。

    画界“元四家”之首是谁?

    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都是醉心于山水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

    多以江南山川风物为题材,画风、技法各有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意境和艺术语言,都能自成一家:黄公望的画意超迈苍秀,疏松苍逸;倪瓒的画格简淡冷寂,荒寒清旷;王蒙的画韵深秀苍茫,繁茂浑厚;吴镇的画风则沉郁清俊,朴茂温润。

    四家中以黄公望最年长,成就最高,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文人画影响最大,被称为“元四家之冠”。

    黄公望,平江常熟(在今江苏)人。

    他雅好书画、音律和散曲,尤以山水画冠绝一时,取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赵孟頫之“古意”,在晚年卓然成一大家。

    今传有《富春山居图》卷、《天池石壁图》轴、《九峰雪霁图》轴和《玉树丹崖图》轴等,以《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称。

    《富春山居图》绘了数年,从公元1338年开始画起到1344年才完工,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朱元璋是如何崛起于江淮的?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这年九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祐被元军杀害,这么一来,朱元璋当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

    当时江淮一带还有徐寿辉、张士诚、双刀赵和李扒头等好几支红巾军,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有时也互相算计、互相争斗,朱元璋当了左副元帅后,想从和州(在今安徽)渡江攻打采石、太平(在今安徽),然后进攻集庆。

    于是,朱元璋吞并了双刀赵和李扒头经营了好几年的巢湖水军。

    由此,朱元璋势力大增,把进军矛头指向集庆。

    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亲自指挥攻城。

    起义军水陆大军几十万人云集集庆,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气势非常壮观。

    吓得元朝守将福寿紧闭城门,不敢出战。

    最后,起义军攻破集庆,福寿来不及逃跑,被乱刀砍死。

    朱元璋进入集庆,把集庆改为应天府,表“上应天命”之意。

    朱元璋善于利用别人来保护和发展自己。

    当北方刘福通他们力量很强时,他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命,承认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处处打着宋政权的旗号办事,使自己既能受到刘福通红巾军的保护,又能保持相对独立,不受别人节制。

    刘福通大举北伐时,朱元璋抓住时机攻占了集庆,以这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在以后的3年里,他又逐步占领常州、宁国(今宣城)、扬州、处州(今丽水)等地,势力遍及江淮,到后来,连退守安丰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了。

    是谁终结了元朝的历史?

    公元1367年,朱元璋公布了北伐檄文,在檄文里宣称,元朝气数已尽,上天派他来拯救黎民,重建汉人政权。

    随后,他委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任副将军,统领25万大军,向元朝发动总攻。

    徐达没费多大劲就收复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根本就无法阻挡北伐军的进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位,定国号“明”,建元“洪武”。

    明朝正式建立了。

    此时,明军已攻取了潼关,大都(今北京)已经很危急了。

    但是,扩郭帖木儿却将军队驻扎在太原,不援救大都。

    李思齐与张良弼见明朝的军队如此厉害,便带着残兵败将向西逃跑了。

    这年七月,各路明军在山东德州会师,然后分水陆两路沿着运河北伐,几十万大军杀奔大都。

    一路连奏凯歌,先攻下了长芦、青州,然后攻破直沽。

    直沽失守的消息传到宫中,元顺帝吓得寝食不安。

    很快,通州又失守了。

    通州是大都的最后一道屏障,通州易主,大都就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

    元顺帝询问文武大臣们的意见,一个叫伯颜不花的太监哭着说:“大都是世祖留下的京城,陛下应该死守!我们愿意率领禁卫军去城外抵抗明军,请求陛下固守京城!”

    元顺帝略想一下,叹了声气,说:“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像宋朝的徽宗和钦宗让人家俘虏呢!”

    一天夜里,元顺帝带领后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自建德门奔出了大都,逃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几日之后,明军攻克了大都,元朝灭亡。

    朱元璋将大都改称北平,明朝取代了元朝。

    元朝自成吉思汗建国,至元顺帝北逃,共存在了162年,历16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