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3/3)页

    李泌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安稳。

    后来,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称帝。

    这本来是个消灭叛军的好机会,但李亨急于回长安,不听李泌的计划,让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回攻长安,结果打了败仗。

    后来,郭子仪向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借精兵,集中了15万人马,才把长安攻了下来。

    接着,又收复了洛阳。

    叛军头目安庆绪逃到了河北,不久,史思明也被迫投降。

    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李亨便觉得心满意足起来,用骏马把李泌接到了长安。

    一天晚上,李亨请李泌喝酒,并且留他在宫里安睡。

    李泌趁机对李亨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做个闲人吧!”

    李亨说:“我和先生几年来患难与共,现在正想跟您一起享受安乐,怎么您倒要走了呢?”

    李泌一再请求,李亨虽然不愿让李泌离开,最终也只好同意。

    李泌到了衡山,在山上造了个屋子,重新过起了隐居生活。

    吐蕃军攻入长安发生了怎样的变乱?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泾州刺史高晖无力抵抗,弃城投降,并一路作吐蕃军队的向导,领他们向内地深入。

    接着,吐蕃逼近京师,举朝震惊。

    于是,唐代宗李豫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战咸阳,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后,被李亨宠信的宦官鱼朝恩和陈元振陷害,不得不提出归隐。

    吐蕃军队进逼中原时,郭子仪闲居京师已久,部下早已离散。

    此次郭子仪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匆忙招回自己的旧部,又临时招兵买马。

    这时,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精锐部队千人,在西面打败了吐蕃军队。

    两天后,吐蕃军队再次进犯,吕月将又与敌军拼死作战,士兵全部战死,吕月将也被吐蕃军队擒获。

    郭子仪到咸阳时,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氏、羌等各族军队20多万人,已从司竹园(今陕西周至东南)渡过渭河,顺着山势向东涌来。

    郭子仪派遣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增兵支援。

    由于陈元振的阻拦,王延昌竟然没有被李豫召见。

    没多久,吐蕃军队已经跨过便桥,直逼长安。

    李豫临事仓促,不知所措,只得逃往陕州。

    几天后,李豫逃经华州(在今陕西)时,华州官吏都已逃散,无人接待,随从将士不免挨饿受冻,正好宦官鱼朝恩带领神策军从陕州来迎接,李豫才平安抵达陕州。

    最终,吐蕃于公元763年10月进占长安,高晖和吐蕃大将马重英等人拥立金城公主的孙子李承宏为皇帝,更改年号,设置百官,将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宰相。

    吐蕃军队在长安抢掠官府仓库、市里民舍,焚烧房屋,长安城被洗劫一空。

    颜真卿之死是他杀还是自杀?

    公元782年,有5个藩镇叛乱,尤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

    李希烈自封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5镇叛乱,朝廷大为惊慌。

    李适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需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规劝他们,不需动一刀一枪,就能平定叛乱。”

    李适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

    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李适马上同意了。

    其时,颜真卿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

    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里去,许多文武官员都为他的安全担心。

    但是,颜真卿却不在意,带了几个随从就出发了。

    听说颜真卿来了,李希烈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于是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围聚在厅堂内外。

    颜真卿刚刚开始规劝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们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进行谩骂、威胁,摆出要杀他的阵势。

    颜真卿面不改色,对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保护颜真卿,让他的部将和养子退下。

    接着,把颜真卿送进驿馆,想软化他。

    过了几天,4个藩镇的首脑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希望李希烈即位称帝。

    李希烈大摆筵席款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4个叛镇派来的使者看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

    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太师正好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对着四个使者骂道:“做什么宰相!我快80了,要杀要剐无所谓,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4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震住了,缩着脖子不敢说话。

    一年以后,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

    兵士们在囚禁颜真卿的院子里架起柴火,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烧死!”

    颜真卿二话没说,纵身就往柴火跳去,叛将们急忙把他挡住,向李希烈禀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也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浑瑊、李晟平兵变的结局如何?

    李希烈发动叛乱以后,派兵围攻襄城(在今河南)。

    公元783年,唐德宗李适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兵去增援襄城。

    士兵们路过长安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一笔赏赐。

    可朝廷经济很困难,长安城里一斗米要卖500钱,皇帝什么也没有赏给他们。

    京兆尹王翔奉命慰劳军队,也只有素菜糙米。

    士兵们把饭菜倒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要去拼死作战了,却连饭都吃不饱!听说仓库里有的是财物,不如自己去拿吧!”

    于是他们冲到了长安城里,到处抢劫。

    京城里乱成一团,李适又惊又怕,慌慌张张地逃到了奉天(在今陕西)。

    这次泾原兵变历时半年多,历史上称为“泾卒之变”。

    兵变的士兵进了宫,听说皇帝跑了,就拥护朱泚来做他们的首领。

    朱泚接管了长安兵权,在长安立起新朝廷来,自称大秦皇帝,并且亲自带兵进攻奉天。

    李适逃到奉天,刚刚喘了口气,朱泚已经打过来了,幸亏禁卫军将军浑瑊赶到。

    浑瑊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大将,是个很有威望的将领。

    朱泚攻了一个月,也没攻下奉天,于是派人造了特别大的云梯攻城。

    浑瑊在城墙边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满了干柴,还在城头准备好大批松脂火把。

    叛军兵士攀着云梯往上爬,城外的箭像雨点一样射到城里,眼看城就快被攻破了。

    忽然云梯一架架都陷进地道,地道里烧着的干柴冒出烟火,城头上的唐军又往下扔火把,云梯上的兵士都被烧得焦头烂额。

    浑瑊带领将士们日日夜夜血战,把朱泚叛军杀得大败。

    这时候,奉天又来了两支援军,一支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的,一支是神策军大将李晟率领的。

    朱泚一看形势不妙,赶快退回长安。

    李适命令李怀光和李晟乘胜收复长安。

    哪料到李怀光到了咸阳,却和朱泚暗中勾结,一起反唐。

    李晟到了长安城外,前有朱泚、后有李怀光,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极其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李晟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将士,长安附近的唐军都自愿接受李晟指挥,不听李怀光的命令。

    李怀光害怕起来,就先逃到河中去了。

    浑瑊守住了奉天,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

    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

    李适回到长安。

    过了一年,浑瑊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

    李希烈最后也被部将杀了。

    李晟、浑瑊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

    殷秀实为何被杀?

    “泾卒之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逃跑到了奉天;长安城中,姚令言拥立太尉朱泚做主帅。

    朱泚是原先的泾原节度使,因为弟弟朱滔谋反,他被免职后软禁在长安。

    朱泚本来就野心勃勃,于是毫不推辞,马上就进了皇宫。

    有个叫殷秀实的官员,原来做过节度使,后来改任司农卿,丢了兵权。

    朱泚认为殷秀实一定怨恨朝廷,就派几十个骑兵到殷秀实家里,把他接来。

    殷秀实不愿意与朱泚同流合污,但是被人拿着刀剑威逼,也只好答应了。

    他看出朱泚要篡夺皇位,就暗中联合将军刘海宾等人,准备把朱泚杀掉。

    一天,朱泚召殷秀实议事,说到自己要做皇帝时,殷秀实满面怒容,夺过别人手里的一块象牙笏,跳到朱泚面前,痛骂道:“你这反贼!我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难道还会跟你一道谋反吗!”

    一面高举牙笏向朱泚头上猛击下去。

    朱泚举手挡了一下,象牙笏击中他的前额,顿时鲜血直流,他吓得伏在地上,爬着逃脱了。

    其他人一拥而上,把殷秀实杀害了。

    殷秀实被杀的消息传到奉天,李适懊悔过去没有重用他,不住地掉眼泪。

    “二王八司马”是指哪个事件?

    唐顺宗即帝位时已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10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等首先从革除弊政入手,废除了宦官进行掠夺的“宫市”和五坊小使。

    王叔文选拔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

    于是,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宗、立太子的宫廷政变,以打击革新派。

    很多地方节度使也纷纷向朝廷上表,称顺宗久病,应当让皇太子监国,积极声援俱文珍。

    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是为宪宗,宦官由此得势。

    随即,“二王”被贬逐,王伾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8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八记”的作者是谁?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也称为柳河东。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13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

    他在21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受到牵连,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长沙)司马。

    他在永州9年,游览山水名胜,探察人民疾苦,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其中以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八篇游记,合称为“永州八记”。

    这八篇文章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

    他在永州还写了不少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地主。

    这些寓言流传很广,大家都很爱看。

    唐代哪位皇帝热衷恭迎佛骨?

    在唐代,迎佛骨是礼佛的最高形式,每隔30年举行一次。

    唐宪宗笃信佛教,对迎佛骨之事自然是最热衷的。

    公元819年,宪宗令宦官杜英奇率宫人三十余人,持香花,赴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

    舍利迎入京师后,迎请佛骨舍利的队伍自光顺门进入皇宫大内。

    舍利在宫中供奉3日后,再送到京城内各大寺院。

    王公贵族争先恐后竞相舍施,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

    这次礼佛与以往不同的是皇帝启塔,亲奉佛灯,但糜费亦甚巨。

    为什么说韩昌黎是语言巨匠?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25岁成为进士,29岁始登上仕途,但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他曾因关中旱饥,上书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有裴度等援救,改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韩愈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其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

    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灵活多变。

    例如,《杂说四》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进学解》和《送穷文》用对话形式,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

    他的这种见解对于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唐代哪位诗人被称为“诗鬼”?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

    18岁时,李贺来到东都洛阳,拜谒当时的国子监博士、大文学家韩愈。

    韩愈为了试探李贺的才气,当场出题,要李贺即席赋诗。

    李贺稍加考虑,便写出了一首七言古风《高轩过》。

    全诗想象奇特,措辞精绝,警句迭现。

    韩愈不禁对李贺的才华大加赞赏。

    李贺作诗的时候并不遵循固有题目,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

    他每次出门都会让书童背上一个袋子,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放进袋子,等到晚上回家再进行整理。

    有时,他竟然会写下满满的一袋子。

    每当看到这些诗稿,李贺的母亲就又高兴又心疼,忍不住埋怨他:“你这孩子,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

    的确,李贺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些千古传诵的佳句,都是他呕尽心血的结晶。

    韩昌黎是如何教育儿子韩符的?

    韩愈的儿子韩符小时候十分贪玩,不肯用心读书。

    有一次,韩愈给儿子留下一篇《大学》里的文章要他背诵,然后自己就上朝去了。

    等他下朝回来,发现儿子正在院子里和家人逗蟋蟀。

    韩愈见了,便把儿子叫到面前,让他背一下自己早上留下的作业。

    儿子抓耳挠腮,吭哧了半无也没有背出来。

    为勉励儿子好好读书,韩愈没有采用粗暴批评的方式,而是提笔写了一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委婉地劝诫儿子要立志飞黄腾达。

    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意思是:有两个男孩,幼年时容貌相像、活泼灵巧。

    由于一个好学,一个懒惰,渐渐就分出高低了。

    到20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30岁时,一个就像龙一样在官场上飞黄腾达,而另一个却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

    韩符读了这首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诗后,深受触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认真读书,学问很快就有了长进。

    白居易为何要求外放杭州当刺史?

    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两年后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小官。

    唐宪宗器重他的诗名,提拔他当翰林学士,后又任谏议大夫。

    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讽刺权贵、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得罪了人,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

    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来了,又被降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唐穆宗继位后,把白居易召回了长安,委以重任。

    但他厌倦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就在公元822年请求外放到杭州当刺史。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就是有名的“白堤”,又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晚唐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白居易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意志逐渐消沉,笃信佛教,最后郁郁而终,葬于洛阳龙门山。

    时人知道白居易生平嗜酒,前来拜墓时都用酒来祭奠,墓前的土地经常是湿漉漉的。

    “朋党之争”描述的是哪段历史?

    “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以后开始的。

    宪宗做了皇帝,想要有所作为。

    在一次考试中,就命主考官们要注意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

    这一年的考生当中,有两个叫李宗闵、牛僧孺的下级官员。

    由于二人在基层为官,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便在试卷里批评了当时的朝政。

    考官看考卷,觉得这两个人符合皇上选拔的要求,就把二人推荐给了唐宪宗。

    当时的宰相叫李吉甫,士族出身,他自以为门第高贵,向来瞧不起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

    当他听说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批评朝政,就在宪宗面前诬陷说:“李、牛两人哪里是皇上所想要的人。

    他们之所以被推荐,不过是与考官的私人交情好。”

    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不仅没提拔李宗闵、牛僧孺,还降了几个考官的职。

    后来,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

    这时,李宗闵也入朝做了官。

    李德裕始终忘不了李宗闵批评他父亲的那件事,总想找个机会报复。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杀了,立了他的儿子李恒做皇帝,就是唐穆宗。

    穆宗即位后,又进行进士考试。

    那年的主考官叫钱徽,是个很正直的人。

    考试之前,朝中两个大臣因为有熟人参加考试,私下托钱徽照顾,钱徽秉公处理,没理睬他们。

    正巧李宗闵的一个亲戚应考,却被钱徽选中了,那两个被拒绝的大臣怀恨在心,就在穆宗面前告钱徽徇私舞弊。

    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出于报复,说这事是真的。

    穆宗很恼火,就降了钱徽的职,把李宗闵也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知道是李德裕害了他,心里自是愤恨不已。

    牛僧孺很同情李宗闵,就与他结为同盟,又联络了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处处与李德裕对着干。

    李德裕也不甘示弱,也就同士族出身的官员联合起来,与李宗闵、牛僧孺针锋相对,两下里明争暗斗,弄得越来越厉害。

    过了几年,唐文宗即了位。

    李宗闵依靠宦官的支持,当上了宰相。

    然后,他又向文宗推荐,把牛僧孺也提为宰相。

    这两个人大权在握,一同排挤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往西川。

    文宗的皇位是宦官立的,上了台之后又处处受到宦官的控制。

    对此,文宗很是气恼,就一心想除掉宦官。

    于是,就发生了“甘露之变”,文宗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了。

    在这之前,文宗就被宦官操纵,对到底是用李德裕,还是用牛僧孺没个主见。

    这样一来,文宗被宦官看得更死,什么都得听宦官的。

    因此,哪一派与宦官的关系更密切,哪一派就得势、就掌权,而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

    两派势力在朝廷上就像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把朝政搞得一刻也不得安宁。

    文宗去世,武宗即位。

    李德裕又得了势,当上了宰相。

    他一上台,又大肆排斥李宗闵、牛僧孺,把两个人都贬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武宗病死,宦官们立了武宗的叔父李忱做了皇帝,就是唐宣宗。

    宣宗对朋党之争很是反感,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不用。

    直到这时,这场朋党之争才算收了场。

    然而,40年的争吵、动荡,使日趋没落的大唐王朝更加混乱,不好收拾了。

    你知道“甘露之变”的经过吗?

    公元826年,宦官王守澄等拥立穆宗第二子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

    文宗在位期间勤勉听政,倡导节俭,一心一意想除掉辖制自己的宦官。

    公元830年,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

    后来,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王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起来。

    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便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文宗既重用郑注、李训,便准备倚重二人剪除宦官。

    公元835年,郑注建议文宗剥夺王守澄的实权并将他毒死。

    两人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与王守澄有矛盾,奏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王守澄失了兵权后,文宗给了他一杯毒酒,将其毒死。

    接着,郑注和李训计划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要求所有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以所率亲兵怀藏利斧将其全部砍杀。

    但李训求功心切,决定抢先下手。

    公元835年,李训提前在宫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后,假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之后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甘露是预示天下升平的祥瑞),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前往,想一举诛杀宦官。

    没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绽,他们立即返回大殿,挟持着文宗直往内宫夺路而逃。

    待缓过神来之后,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追杀所有参加预谋的官员,李训、郑注全家都被杀害,与事变有关无关的朝廷官员也有上千人被杀。

    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诛杀弄权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了,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唐武宗会昌灭佛导致了怎样的局面?

    公元845年,即唐武宗会昌五年七月,武宗颁发了一道禁佛的诏令,随后又派出御史多人,分赴各道,监督执行。

    天下百姓苦佛日久,闻风而动。

    御史们乘着驿马还未出关中,朝廷已闻捷报:全国寺庙多拆毁,连墙基也被刨掉种上庄稼了。

    诗人杜牧赞扬说:“僧佛在中国为害已达六百余年,我生有幸,亲眼看见圣人一挥手,僧佛就被铲除了。”

    诗人的心情同当时黎民百姓的心情是相连的。

    不久,朝廷颁布了禁佛的诏书,历数佛教罪状,公布了灭佛的成果。

    凡废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的寺庙4万余座。

    僧尼还俗260500人。

    没收良田数千万顷,放免寺院奴婢15万人,并给土地自谋营生。

    会昌灭佛,摧毁了寺院经济,解放了劳动力。

    当年朝廷控制的户口数字,比会昌初年增加一倍多,达495万余户。

    那时的户口数字未必确凿,但户数迅猛增加的趋势是可以相信的。

    这肯定同灭佛有关。

    会昌灭佛,实际并未全灭,在长安、洛阳都留下了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一所。

    这些寺庙的隶属关系也从祠部改为主客。

    祠部是主管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主客是负责外国朝贡的。

    这样的变更,意思是朝廷已不再把僧侣视为中国人了。

    唐代佛教从此一蹶不振。

    唐宣宗即位之前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原名李怡,成年后被父亲宪宗封为光王,是穆宗的弟弟、武宗的叔叔。

    宣宗的母亲原是反贼的小妾,叛乱平定后被宪宗收入宫中,后来产下李忱。

    出身卑微的宣宗自幼严重寡言,在皇族中有“白痴”的绰号。

    文宗、武宗兄弟在位的时候,经常于宴饮享乐时逗他说话,以供取笑。

    公元846年,武宗去世后,宦官们以为“迟钝”的李忱容易控制,于是拥立他为皇帝。

    然而,宣宗即位后仿佛换了个人,原本失望的朝廷大臣们这才看到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让心怀不轨的宦官们懊悔不已。

    宣宗即位时已经37岁了,他在青年时期曾出家为僧,在登基后不久,便将鼓动武宗“灭佛”的道士赵归真等人处死,随后下诏恢复天下佛寺。

    为了给父亲宪宗报仇,宣宗又派人毒死了郭太后。

    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体现出宣宗谋定后动、一击制敌的做事风格。

    然后,宣宗着手解决了著名的“朋党之争”。

    宣宗以勤俭治国,多次减少赋税,还注重人才选拔,使唐朝的上下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

    他还趁吐蕃、回纥衰微的时机,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打败了吐蕃,使唐朝出现“中兴”局面。

    在唐朝的历代皇帝中,宣宗是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历史上谁是发现氧气第一人?

    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是中国唐朝的炼丹家马和。

    马和认为:空气成分复杂多样,主要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其中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阴气可跟可燃物化合,在空气中消失,而阳气则可安然无恙地保留。

    阴气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钾)等物质中,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来。

    阴气在水中也大量存在,只是很难把它们取出来。

    马和所讲的阴气阳气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氧气”和“氮气”。

    马和的发现比欧洲早1000多年。

    马和把毕生研究的成果记录在一本名叫《平龙认》的书中,一直流传到清代,后被德国人乘乱抢走。

    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使唐朝灭亡的吗?

    公元875年,濮州(今山东鄄城)人王仙芝率领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很快攻占了曹州(在今山东)和濮州。

    附近农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

    在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冤句(在今山东)有个私盐贩子黄巢,年轻时曾经到长安应考科举,没有考上。

    黄巢在长安愤慨地写下了一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显示了推翻唐朝的决心。

    这时,黄巢看到王仙芝起义,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

    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提议招降王仙芝。

    王仙芝准备接受朝廷招安,黄巢一气之下,自己带领队伍作战去了。

    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朝廷便不再理会他。

    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余下的残兵就投奔了黄巢。

    大家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太保均本大将军”。

    黄巢带领起义军渡过淮河,向官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

    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了广州。

    然后,起义军挥师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

    接着,黄巢又下令向长安进军,走小路攻破了潼关。

    唐僖宗由几百个士兵保护着,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

    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

    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

    新政权建立了,但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

    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被官军占领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集结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

    几十万起义军挤在一起,粮食都吃光了。

    后来,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酋长李克用的骑兵,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就撤出了长安,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