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2/3)页

    别的节度使下面,亦可以设置节度副使,帮助节度使处理日常事务。

    唐代设立节度使一职,起到了稳定边疆、加强边防的作用,但也为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管辖,甚至起兵反叛埋下了祸根。

    李隆基为何要杀死姑姑太平公主?

    韦皇后被杀后,即位的唐睿宗李旦也和李显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

    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李旦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咄咄逼人,掌握了朝政大权。

    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女皇。

    太平公主想要登基,其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

    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储君。

    其目的是要鼓动李旦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开路。

    公元712年,李旦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改元先天,尊李旦为太上皇。

    但李旦仍然掌握着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

    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亲自率领兵马杀死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

    最终,李隆基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

    何谓开元盛世?

    在武则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政治昏暗,弊端丛生。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针对社会弊病,在开元年间任用政治家姚崇、宋璟等人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重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灭蝗止灾。

    公元721年,李隆基派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隐田,检出80余万客户和不少田地。

    对客户免6年租调徭役,由各州安插于均田土地上。

    由此,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次,李隆基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注重职官的铨选,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尤其重视直接临民的县令的选任。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吏循名责实,进行政绩考核,作为黜陟的根据。

    再次,李隆基接受姚崇建议,压抑佛教,整顿财政,提倡节俭。

    经过开元年间的改革,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了辽西21州,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吐蕃、小勃律,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

    在李隆基统治时期,大唐国势蒸蒸日上。

    人们把李隆基统治初期的20多年时间称为“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有什么贡献?

    唐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国有遣唐使来华,唐朝也有人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

    唐玄宗时,中国高僧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东渡,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在公元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鉴真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人,对日本后来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他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

    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谁?

    唐玄宗时,天文学也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一行和尚。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乐昌(今河南南乐)人,唐代高僧、天文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

    一行不仅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品格也很高尚,在武周时期,坚决拒绝与权贵武三思结交。

    一行曾奉玄宗的命令,制定《大衍历》。

    这是一部先进的历法,分成七篇。

    这个历法吸收了实际观测的成果,使节气的划分更加精确,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一直沿用到明末。

    测量子午线的长短,是一行在天文学上另一项成就。

    公元725年,一行倡议在全国13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通过实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经度)的长度为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

    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于公元814年进行的实测早90年。

    它与现代测量的子午线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还有不少误差,但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实测。

    一行观测天象,发现了恒星的移动,比公元1712年英国人哈雷的发现,几乎早了1000年。

    一行对数学也有贡献,首创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一种求函数值的方法),用来计算日月的运行。

    “吴带当风”形容的是唐朝哪位画家?

    唐玄宗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的时代,传统绘画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据记载,唐代有名有姓的画家就有四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画圣”之誉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画以佛道神仙为题材的宗教壁画。

    他画10米多高的巨幅画像,或从脚、或从手臂画起,任毫挥笔却没有半点差错。

    他画佛像头上的圆形的灵光,不用圆规,只用笔一挥就成了。

    他画人物身上的衣纹饰带,轻软圆润,似乎会随风而飘动,被称为“吴带当风”。

    唐三彩有什么特别之处?

    唐代,一个崭新的品种出现在陶瓷艺术领域,这就是唐三彩。

    这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颜色有好几种,常见的有黄、绿、白三色,故称为唐三彩。

    唐代陶瓷艺人对多类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原有的铅釉陶中加入铁、铜、钴、锰等不同金属氧化物,烧制出集黄、绿、赭、白、蓝等色中的一色或多色于一器的彩陶,这就是唐三彩的成色原理。

    唐三彩以其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和绚烂多彩的颜色,充分体现了盛唐的艺术风格。

    唐代统治者生前奢侈浮华,死后亦要讲究厚葬,唐三彩正是适应了这股潮流,产量猛增,后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唐三彩造型丰富,成为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唐三彩制品主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

    器皿是用于生活用具,包括瓶、罐、钵、盘、杯、碗、炉、砚、枕等。

    俑是用作陪葬的冥器,有贵妇、侍俑、武士、文官、乐人等人物形象,亦有马、骆驼、驴、狮、牛、虎、鸭、鸡、鸳鸯等飞禽走兽。

    唐代出土的三彩容器,器形饱满浑厚,线条圆润,器身外部色彩斑驳灿烂。

    千古“谪仙”是唐朝哪一位诗人?

    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的一曲《乌夜啼》被玄宗李隆基赏识,下诏宣他进京。

    这时,李白正在会稽的剡溪一带游览,突然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入京。

    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忙把诏书又看一遍。

    进京、朝见皇帝、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这是他盼望多年的理想,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实现了。

    他立即停止游览,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临出门,他高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长安不久,年已80的文坛领袖贺知章慕名来访。

    李白将《蜀道难》一诗送他。

    贺知章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猨猱(长臂猿)欲度愁攀缘”,“扪参历井(参、井,星名)仰胁息,以手抚膺(胸)坐长叹”,以及“连峰去天不盈尺”等诗句时,啧啧赞赏,诗未读完,即拍案叫绝,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诗仙。

    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

    为何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巩县(今属河南)。

    他曾在长安东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其为杜少陵。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先县的县令。

    杜甫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

    公元746年,杜甫流寓长安,生活日渐困乏,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生活。

    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献给李隆基。

    李隆基非常欣赏,命宰相对他进行考核。

    但是,李林甫见了杜甫一面,便再也没有音讯了。

    杜甫又连续向李隆基献了两篇赋,等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求得一个地位很低的职位。

    然而,官职尚未到手,他却眼睁睁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时,杨贵妃兄妹正宠极一时,日夜在华清宫中管弦歌舞。

    杜甫路过骊山,目睹此情此景,无限悲愤,遂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失驭,两京沦陷,“胡马翻衔洛阳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灵涂炭。

    这时,举国有志之士都行动起来,共赴国难。

    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李亨,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

    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

    杜甫自己也曾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橡栗,砍过山柴,摆过药摊。

    因而,杜甫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了一幅幅的流亡图。

    《三吏》《三别》等名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灾难与悲凉。

    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

    《长恨歌》的原型是谁?

    公元740年正月初二,唐明皇派太监送寿王府一道敕书,促请杨玉环去万寿庵(太真观)出家,取号太真,为其先前病逝的婆婆武惠妃荐福。

    杨玉环在万寿庵出家的第六天,便被接往骊山温泉同李隆基相会。

    此后5年,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杨玉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

    5年的同居生活结束后,到公元745年,李隆基公开宣布册立女道士杨玉环为贵妃。

    从此,两人更加恩爱。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晚上,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到了长生殿,共同欣赏牛郎织女的相会,两情相悦,相对无言。

    夜深了,他俩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看着银河两岸渐渐靠拢的牛郎、织女星座,双双不知不觉地跪到地上,对天立誓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七夕誓言,被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做了动情的描述。

    谁被人们称为“草圣”?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

    张旭曾担任过金吾长史(统管御林军的官员)等职,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张长史”。

    唐文宗曾向全国发出过一道罕见的诏书:把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珉的剑舞称为天下“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引起轰动。

    洛阳的名流纷纷向张旭道喜,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这些洛阳名流。

    席间,有人向张旭请教草书的秘诀,张旭谦虚地说:“各位见笑,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受之有愧。

    说到秘诀,无非‘用心’两字。”

    张旭草楷俱佳,尤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名噪当时、饮誉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把张旭称誉为“草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向他学习过书法。

    为什么说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隆基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后,渐渐滋长了怠惰的情绪,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给李隆基提意见。

    李隆基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便让他当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

    后来,李隆基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

    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找来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

    我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么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忙请教该怎么办。

    李林甫说:“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看病。”

    严挺之接到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

    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李隆基,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李隆基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

    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非常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了。

    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这就是“口蜜腹剑”的由来。

    怀素和尚的书法造诣如何?

    怀素是盛唐至中唐时期的一位卓越的草书大家。

    怀素俗姓钱,湖南零陵人。

    10岁那年,他忽然起了出家为僧的念头,父母怎么也阻止不了,只好让他出家。

    怀素一直喜欢书法,尤其是草书,学习非常刻苦。

    据说因为穷买不起纸,他就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练字。

    他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结果把盘、板都写穿了。

    他用过的笔也不计其数,屋里堆放不下,就埋到山下,还在上面题了“笔冢”两字,以示纪念。

    怀素在40岁的时候,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向颜真卿求教。

    颜真卿也是张旭的学生,他把张旭教的“十二笔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传给了怀素,怀素的草书造诣得到了升华。

    当他把自己的草书作品拿给颜真卿看的时候,颜真卿高兴地说:“‘草圣’的绝技终于有传人了。”

    “茶圣”陆羽有哪些著作?

    陆羽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被称为“茶圣”或“茶仙”。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到饮茶的要旨与妙趣。

    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一部茶学专著。

    经过一年多努力,他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这一年陆羽28岁。

    陆羽在《茶经》中谈论泡茶用水的部分非常多,无论是水的来源或水的温度及用法都被后世视为泡茶的准则。

    他选择水是以“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为标准。

    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安禄山为何拜杨玉环为干妈?

    安禄山是唐朝时突厥人的后裔,很会逢迎拍马。

    一次,李隆基召见安禄山,贵妃杨玉环及杨玉环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都在场。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

    他装出-副傻乎乎的样子,李隆基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李隆基认为安禄山对他一片忠心,又对他大加封赏。

    安禄山知道李隆基宠爱杨玉环,就乘机要求拜杨玉环做干娘。

    杨玉环有点不好意思,自己还不足30岁,而安禄山已经40多岁了,怎么好以母子相称呢。

    但李隆基觉得很新鲜,大笑着说:“好,朕就成全你的心愿,就拜贵妃为娘。”

    杨家姐妹也觉得安禄山憨态可掬,滑稽有趣,便在一旁喝彩助兴。

    杨玉环见是李隆基的主张,又是做长辈,也就应允了。

    安禄山受宠若惊,跪在杨玉环面前,说:“儿臣安禄山祝母妃福体万寿!”

    拜了三拜。

    李隆基与杨玉环坐在一起,笑着说:“禄山,你礼数行差了。

    拜母亲之前,应该先拜父亲。”

    安禄山叩头奏道:“儿臣本是胡人,按照胡人的风俗,是先拜母后拜父。”

    一番话说得李隆基十分高兴,于是认安禄山作了干儿子,并当即加封他为范阳节度使。

    后来,李隆基又让安禄山相继兼任平卢、河东两地的节度使。

    从此,安禄山权倾朝野,欲望渐渐膨胀,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杨国忠仗势擅权的结局如何?

    杨国忠是杨玉环远亲,因杨玉环受宠,杨国忠骤被擢用,历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

    公元752年,杨国忠出任宰相,并兼领四十余使职,当时的机务要政多决于杨国忠私宅;公文批复,杨国忠但署一字,余皆责成胥吏根据贿赂而定。

    杨国忠又曾两度发兵攻打南诏,连连败阵,死伤20万众,他却隐其败状,反报捷书。

    人知其毒,皆不敢言。

    直到安禄山乱起,杨国忠才在马嵬驿被哗变军士杀死。

    安禄山叛唐是谁惹的祸?

    公元755年,安禄山经过10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发动叛乱。

    他假造了一份李隆基的诏书,然后把将士召集起来宣布道:“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大多觉得很突然,但既然是圣上旨意,谁又敢不从呢!

    次日,安禄山便领着15万叛军,从范阳出发。

    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准备,缺乏战斗能力,再加上那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管辖的范围,因此,一见到安禄山叛军的气势,沿路的文臣武将都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坐以待毙,被叛军擒杀。

    叛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占领了黄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李隆基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有人造谣。

    不久,叛军陷城的警报接二连三地送到他面前,才不得不相信。

    李隆基召集百官大臣商议对策,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惊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杨国忠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我早就说过安禄山要造反,被我说准了吧。

    不过,没关系,皇上不必担心,安禄山的将士是不会跟他走的。

    我保证,用不了十天,安禄山的人头就会被人砍了送来。”

    李隆基见杨国忠说得那么肯定,心里稍微平定一些。

    可是,叛军仍在长驱直进,不久就渡过黄河,攻克了洛阳。

    安禄山进了洛阳城,迫不及待地自封为“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这时,离他范阳起兵,才不过3个月。

    颜杲卿死在谁的刀下?

    安禄山造反后,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

    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准备率兵攻打,但考虑到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假装还服从安禄山的领导。

    安禄山让他驻守常山,还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后,颜杲卿决心起兵攻打安禄山。

    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

    等这个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颜杲卿便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

    颜杲卿攻下了井陉关,士气大振。

    河北各郡官员一看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

    河北24个郡,有17个郡又站到唐军一边来。

    安禄山这时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赶紧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起兵只有8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怎敌得过两路叛军!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把常山紧紧围住,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4天,城里粮食吃完了,箭也用完了。

    最后,常山陷落在叛军手里。

    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抓起来,押送到洛阳。

    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还要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

    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了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痛骂安禄山。

    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直到被杀死。

    马嵬驿士兵为何逼死杨玉环?

    安禄山称帝后,发兵攻破了潼关,使长安失去了屏障,李隆基又怕又急,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杨国忠提出“逃向四川”的主张,并亲自去找他那三个堂妹,让她们进宫去跟贵妃杨玉环一起劝皇上。

    李隆基终于耐不住他们的缠磨,同意去四川逃难。

    杨国忠秘密宣召大将军陈玄礼,带领他的军队2500人前来护驾。

    杨国忠赏给将士们大量财物,等到黎明时分,悄悄打开皇宫西门。

    随李隆基同行的除贵妃和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及杨国忠夫妻外,只有一些皇子、公主、皇孙、妃嫔和亲信大臣。

    李隆基一行人走到第三天,傍晚时分来到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

    这儿的驿站官员和老百姓也都逃得无影无踪。

    李隆基等住进驿馆,随行官兵们在外露宿。

    将士们走了一天,又饿又累,一个个口吐怨言,就连将军陈玄礼也骂杨国忠这个罪魁祸首。

    那时正有几名吐蕃使者来京办事,路过这里遇到杨国忠,就在驿馆外面谈话。

    有个军士故意喊:“杨国忠勾结吐蕃,想谋反啦!”

    士兵们齐声喊起来,有人向杨国忠射了一箭,杨国忠见势不妙,急忙逃跑。

    几个士兵追了过去,一刀把他砍死了,用枪尖挑着他的脑袋,走了出来,军士们大声喊好。

    有的人又去杀杨国忠的儿子,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杀了。

    御史大夫魏方进听见喧闹,从驿馆走出制止。

    士兵们杀红了眼,乱刀砍下,魏方进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兵士们的气还没消,他们围住驿馆,大喊大叫。

    李隆基拄一根拐杖走出来,问出了什么事。

    陈玄礼走过来说:“杨国忠要谋反,将士们把他杀了。

    贵妃不应该再留在您身边,请您忍痛割爱,将她处死吧。”

    李隆基说:“贵妃深居后宫,她哪里知道杨国忠谋反的事?”

    高力士在一旁说:“贵妃当然没罪,但杨国忠已经死了,可贵妃却还留在陛下左右,将士们能放心吗?

    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吧。”

    他又悄悄附在李隆基耳边说:“当前,只有让士兵们安静下来,陛下才能够平安。”

    李隆基这才知道人们对杨家兄妹的积怨实在是太深了,他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这件事就由你去办吧!只是不要用刀剑。”

    高力士说:“这个,奴才晓得!”

    贵妃杨玉环被高力士用丝带勒死在马嵬驿中,卒年38岁。

    郭子仪平叛的功劳如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

    公元756年,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

    接着,郭子仪又派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在今山西),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后,郭子仪又将计就计,利用史思明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用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

    待史思明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歼灭了他的5万人马。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北上增援。

    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史思明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锐气。

    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我们即可出战。”

    于是,两位大将在嘉山(在今河北)摆开了战场。

    郭子仪指挥沉着,攻防得当,唐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直杀得叛军四处溃逃。

    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他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

    嘉山一战,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一时声威大振。

    河北10多个郡的地方军民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他们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公元757年,叛军出现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

    此时,朝廷诏令郭子仪率军直趋京师,又从回纥那里借兵15万,准备趁此机大举进攻叛军。

    当年九月,广平王李豫率蕃、汉军队进攻长安。

    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之北展开了激战,从午时至酉时,斩杀叛军6万多人。

    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逃到陕郡。

    第二天,广平王李豫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夹道欢呼。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攻打洛阳。

    安庆绪听说唐军前来攻城,慌忙派大将严庄、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前去迎战。

    叛军在新店(在今河南)与唐军相遇,随即展开激战。

    由于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

    郭子仪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了2000名健壮的骑兵,向敌营冲杀过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

    战斗打响之后,郭子仪佯装败退。

    叛军倾巢出动,从山上追赶下来。

    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天降,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簇像雨点一样射向叛军。

    郭子仪折回马头,率军又杀了个回马枪。

    这时,叛军的背后又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

    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

    严庄逃回洛阳,同安庆绪一起弃城北走,官军一举收复洛阳。

    长安与洛阳相继收复,肃宗李亨欣喜万分,他激动地对入朝参贺的郭子仪说:“虽然天下是祖上传袭给我的,但却如同将军再造的一样啊!”

    郭子仪谦逊地答道:“臣只是奉旨尽责而已。”

    李泌是怎样的一个人?

    安史之乱后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当时,李亨身边的文武官员只有30人,这个临时建立的朝廷干什么都没有秩序,一些武将也不太听指挥。

    李亨想平定叛乱,非常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

    这时,李亨想起了好朋友李泌,就派人从颍阳(在今河南)把李泌接到灵武。

    李泌想到朝廷有难,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灵武。

    李亨看见李泌,高兴得像得到什么宝贝一样。

    那时候的临时朝廷不太讲究礼节,李亨跟李泌就像年轻时候一样,进进出出总在一起,大小事情全都跟他商量。

    李泌出的主意,李亨全都听从。

    李亨想封他当宰相,李泌坚辞不受。

    后来,李亨只好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相当于军师)。

    那时候,郭子仪也到了灵武。

    朝廷要指挥全国的战事,军务十分繁忙,四面八方送来的文书从早到晚没有一刻的间歇。

    李亨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给李泌拆看,除非特别紧要的才直接送给自己。

    宫门的钥匙由太子李俶和李泌两人掌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