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1/3)页

    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

    李世民盗走《兰亭集序》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热爱书法,对《兰亭集序》垂涎三尺。

    一次,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在大明宫蓬莱殿会饮。

    酒酣耳热之时,李世民乘着酒兴,挥笔在屏风之上写就《飞白书》,笔力刚劲、意境空灵,引起群臣一片喝彩,纷纷向皇上讨教书法,李世民放下笔说:“书学乃小道,然不能一蹴而就,应常年坚持不懈。

    我临古人之书,绝不求其形似,只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然后却神色黯然道:“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唯独求不来王右军的《兰亭集序》,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群臣闻听此言,都暗记在心;御宴散后,便偷偷派手下人到各地寻找此书。

    后来有人打听到《兰亭集序》已经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智永手上。

    王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

    李世民闻之大喜,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见硬要不成,便改为诱骗之术。

    李世民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手携他所藏的二王书法真迹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谈得很投机。

    待两个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假装不信状,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宝物之后,郁郁寡欢,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

    “房”指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唐高祖武德年间,二人均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分领尚书左、右仆射,共掌朝政,台阁制度皆二人所定。

    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两人为佐太宗,同心协力、相得益彰。

    故时称良相,必曰房杜。

    谁死后李世民感叹是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谏臣。

    他不管李世民生气也好,称赞他也好,照样给李世民提意见。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魏徵给李世民提的批评、建议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

    魏徵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来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是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劝谏。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

    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问候,希望他还能为自己再提点意见。

    到了病危时,李世民亲自来到魏徵病床前,看着魏徵,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就问魏徵:“爱臣还想要些什么?”

    魏徵缓缓应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担心国家的前途啊!”

    李世民紧紧握住魏徵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不久,魏徵去世了,李世民为魏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一上朝议事,就对百官慨叹道:“以铜为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如今魏徵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镜子了。”

    “渭水之盟”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

    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

    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

    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

    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阴山之战唐军怎样大败突厥?

    “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没用多长时间,便练出了一支攻防俱精的军队。

    公元628年,北方因一场大雪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东突厥的牛羊被冻死和饿死很多,颉利可汗趁机加紧对其他部族进行掠夺和压迫,引起了各部族的反抗。

    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而归。

    颉利追问突利丧师之罪,将其痛打,突利挟羞带愤,率部下投到了唐朝。

    李世民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李勣(即徐世勣,因功被赐李姓)等4名大将率领大军10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勣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

    颉利既败,怕唐军继续追赶,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阴山休养生息,准备进入漠北。

    李世民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与李勣会师白道,合谋进兵。

    他们挑选了1万精兵,每人带20天的粮食,一路跟踪到了阴山。

    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勣在后,在阴山俘获突厥1000余帐。

    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准备。

    当唐军发起攻击时,突厥兵无力应战,纷纷溃逃。

    此战,突厥兵被杀死1万余人,俘虏10余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

    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被李勣堵住归路,颉利无法北归,转而带败兵逃到小可汗苏尼失的居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苏尼失把颉利执送唐军,率众投降。

    阴山之战,唐军大败东突厥,提高了李世民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什么?

    公元640年,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求婚,李世民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聪明、美丽,又有才华。

    李世民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日用器具、珠宝、绫罗、衣服等。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亲)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迎接,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了许多历史、文学书籍以及经书、佛经和有关医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大量的粮食、蔬菜种子和生产工具。

    她还帮助吐蕃人推行历法,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

    她带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欢迎,使他们学会了利用水力资源。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

    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大大丰富了藏族的音乐。

    当时,松赞干布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

    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派去养蚕、酿酒、制碾磨和造纸墨的工匠。

    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瞒天过海”有怎样的来历?

    公元645年,李世民决定出征攻打高丽。

    大军需从山东的东莱跨过渤海,直赴高丽都城平壤。

    当李世民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海边时,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大军很难渡过去,不禁大为着急,竟然萌生退兵之意。

    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

    薛仁贵请李世民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李世民饮酒作乐,一时间笙歌四起、美酒飘香。

    此情此景竟然使李世民忘记了忧愁,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酣睡。

    睡得正香时,李世民忽然被帐外的波涛汹涌之声惊醒,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就要到达彼岸了。

    李世民大喜,拉着薛仁贵的手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朕的将领们都老了,现在遇到战事已经不堪忍受这种重负了,我想挑选年轻能干的将军,没有人能比得过你啊。”

    原来,薛仁贵担心李世民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从而帮助李世民顺利实现出征攻打高丽的计划,这就是成语“瞒天过海”的来历。

    为什么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于公元683年,整整跨越了两个朝代。

    孙思邈不仅医术高,医德也很好,他不会因病人交不起诊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见死不救。

    相反,他经常为病人义务治疗,还把药送给他们。

    对于远道上门求医的病人,他还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亲自为病人熬汤端药,胜似对待自己的亲人。

    孙思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积累和搜集了大量简便而有效的药方,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书,叫《千金要方》,也叫《备急千金方》。

    “千金”的意思就是说,书里所载的药方都是十分宝贵的,这时孙思邈已经70岁了。

    到了整整100岁的时候,孙思邈又把他后30年所积累的方子编成了另一本书,叫《千金翼方》。

    “翼”就是辅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来弥补前一本书的不足。

    在这两本书里,孙思邈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不仅数量多,疗效也很好。

    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把他经常采药的五台山称作“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药王庙。

    卢承庆为何宠辱不惊?

    唐朝大臣卢承庆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由于他为官清正,很受李世民信任,被任命为吏部考功员外郎。

    考功员外郎主要负责对官吏们进行考评,虽然算不上位高权重,但考评关系到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这个职位也算举足轻重的了。

    卢承庆上任后,一直兢兢业业,公正、负责地对待考评官吏之事。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运的官员在督运粮草时遇上大风,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

    年度考核中,在给那位运粮官评定等级时,卢承庆给了他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评语。

    那位官员听完后,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地退了下去。

    卢承庆对这位官员的气度颇为欣赏,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也不全是他的责任,碰上这样的事情,只怕回天乏力啊,若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

    于是,卢承庆把那位官员叫了回来,对他说:“损失粮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

    随之把评语改了过来。

    那位官员听卢承庆这样评价自己,只是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不置可否。

    卢承庆非常钦佩他的涵养,不禁脱口而出:“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

    当即又把对他的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实,卢承庆本人也是一个遇事宠辱不惊的人。

    唐太宗在位时,卢承庆官运亨通,处处得宠,先后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

    唐高宗登基后,他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之后又多次升迁或被贬。

    但他坦然面对,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表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风格。

    卢承庆对宦海沉浮是如此,对生死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告诫儿子:“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

    我死后,一切从简。

    弄块碑,写上生年卒日即可。”

    日本文字是怎么来的?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但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批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遣唐使志在学习中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大量输入中国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渗透到艺术、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

    日本大化改新之后,通过长达200多年的向唐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从而使宗法统治制度不断完善。

    在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吉备真备与空海是留学生和学问僧的典型代表。

    吉备真备出身于低级贵族家庭,随第9批遣唐使来到唐朝。

    入唐之后,他在唐四门助教赵玄默的指导下学习儒家经典。

    空海,俗名真鱼,出生于日本赞岐国一个地方豪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20岁时剃度出家,法名空海。

    空海是作为学问僧随遣唐使来到唐朝长安的。

    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了“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了“平假名”,这就是今天日本文字的来历。

    “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

    公元661年,九姓突厥侵犯边境,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贵前去平定边乱。

    临行前,李治设宴为他送行,对薛仁贵说:“古时候善于射箭的人能射穿七层铠甲,这里有五层铠甲,你来试试看。”

    薛仁贵取过箭,把弓拉满,一箭射去,穿透五层铠甲,李治既惊讶又佩服。

    薛仁贵带领军队远赴天山扎下营盘后,准备与突厥交战。

    九姓突厥有十多万大军,仗着人多势众,派出几十位骁勇善战的将士来挑战。

    为首的三个虎背熊腰、目光凶恶,他们口出狂言,根本不把薛仁贵放在眼里。

    薛仁贵单枪匹马前去应战,二话不说,张弓搭箭,连射三箭,三个悍将被射下马来,当场丧命。

    突厥的十万大军顿时大乱,纷纷向后溃退。

    薛仁贵早在他们后退必经的一个山谷布下伏兵。

    等他们退进山谷时,两边山上的弓箭手万箭齐发,杀得突厥人狼狈逃窜。

    从此,九姓突厥乖乖地归顺了大唐,不敢再侵犯唐朝边境了。

    薛仁贵平定了天山南北,凯旋而归。

    后来,他又转战南北,威名震慑天下,凡是他守卫的地方,突厥人都不会去侵犯。

    薛仁贵戎马一生,勇猛善战,“三箭定天下”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高宗是怎样平定百济的?

    公元660年,百济和高丽联合多次对新罗进行掠夺。

    新罗无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遂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大军10万攻打百济。

    唐军大败百济,歼灭和招降其军万余人。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投降。

    唐将百济收复后,在百济之地置熊津等5处都督府,任命百济的酋长为都督、刺史。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和百济国旧将福信把故王子扶余平从倭国迎回,立为百济王,于是反叛唐王朝,进而围攻唐守兵。

    李治派刘仁轨与新罗兵攻打扶余平等部。

    公元662年,刘仁轨战胜百济军,占攻真岘等城。

    公元663年,刘仁轨大军在白江口又将倭兵击败,焚毁倭兵船只四百余艘,并攻占百济王城周留城。

    百济王扶余平逃奔高丽,王子忠胜等人投降。

    平定百济后,李治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

    刘仁轨派人前往百济各地宣布政令,劝课农桑,训练士卒,以图攻打高丽。

    唐平定百济,此后倭国几百年不敢入侵朝鲜半岛。

    后来高丽发生内乱,唐趁机讨伐,历时两年,终于将其平定。

    武则天用什么心计夺得皇后之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

    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则天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都要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

    公元654年的一天,逢李世民忌日,李治到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遇,随后,李治就把她召回后宫,封为昭仪。

    武则天再次入宫后,开始的时候对王皇后卑躬屈膝,极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与王皇后联合,夺去了李治对萧氏的宠爱。

    当萧氏失宠后,武则天就把目标转向了王皇后。

    恰好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皇后很喜欢,在屋里逗弄她。

    皇后出去以后,武则天偷偷把小孩掐死,用被子盖上。

    正好李治驾临,武则天假装打开被子看孩子,发现已经死了,立即惊讶痛哭。

    李治向左右侍从询问,大家都说皇后刚刚来过。

    李治一怒之下,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南山可移,判不可移”是说哪件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她从小就娇生惯养,形成了专横跋扈的秉性,满朝文武都很惧怕她。

    但是,也有人不买她的帐,李元纮就是一个。

    李治在位时,李元纮被派到离长安很近的雍州当地方官。

    一次,太平公主带了大批随从,前呼后拥地来到雍州的一座寺院。

    太平公主烧完香,由住持老和尚引路,带领随从们在寺院里游览。

    在寺院的厨房里,她被一盘大石磨吸引住了。

    这盘大石磨不仅结实平整,而且磨边刻着精美的花纹。

    太平公主越看越喜欢,便回头对老和尚说:“我家里正缺一盘石磨,我看这石磨挺不错的,我把它带走了。”

    说完,也不等老和尚同意,就吩咐随从们把石磨搬走。

    老和尚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只好陪着笑脸说:“这盘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们寺院的福气。

    不过,我们寺院的一百来个和尚,平日全靠这盘石磨磨米磨面,没有它,可就麻烦了。

    况且它还是本寺几百年前传下来的,请公主行个方便,将它留下来吧!”

    太平公主根本不理睬老和尚的唠叨,她把脸一沉,回头就让随从们把石磨搬走了。

    老和尚听说李元纮是个不畏权势的官员,办理案子十分公正,就跑到雍州衙门告状。

    李元纮听了老和尚的诉说,便叫他写了一张状子,并且派下属去作了调查,证实这盘石磨确实是寺院的财产。

    李元纮不畏太平公主的权势,毫不犹豫地将石磨判还给了寺院。

    消息传到李元纮的上司窦怀贞的耳里。

    窦怀贞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怕李元纮得罪了太平公主,自己也受牵连,就跑到李元纮那里,厉声责备说:“你怎么这样糊涂,竟把石磨判还给寺院!太平公主是好惹的吗?

    你不要命,我可还想多活几年呢!”

    听完了窦怀贞的话,李元纮拿过毛笔,在判决书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移。

    窦怀贞气急败坏、无话可说,把袖子一甩,灰溜溜地走了。

    后来,太平公主只好把石磨还给寺院。

    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结局如何?

    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即李哲),杀李唐宗室,使诸武用事,大唐王朝的大臣人人自危。

    英国公徐敬业为了扶立李唐江山,于公元684年,纠合一批志同道合的大臣在扬州举兵讨伐武则天,后得到楚州司马李崇福的响应,发展到10万人马,并攻陷常润(今江苏镇江)。

    武则天急调30万人马,派李孝逸率领,前往平反。

    李孝逸初战失利,后用火攻,终于大败讨武大军。

    徐敬业后来被其部将杀死,讨武斗争失败。

    武则天是如何成为女皇帝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次年,武则天借口李显将岳父韦玄贞封为宰相一事,废掉李显,立李旦为帝。

    后来,武则天又把李旦软禁起来,政事无论大小均亲自裁决。

    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则天67岁那年,她废掉李旦,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自己立号为圣神皇帝。

    因为她死后曾有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所以后人称她为“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崇信佛教,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院,因此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武则天还排除异己,在位期间大封武氏诸王,而且重用酷吏,严刑峻法,使冤狱丛生。

    晚年的武则天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宠爱张氏兄弟,不理朝政。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由李显复位,重建唐朝。

    武则天临终时立下遗嘱,宣布去掉帝号,与李治在乾陵合葬,并且嘱咐为她树碑,但不立传。

    在中国历史上,皇太后掌握政权的情况并不少见。

    然而,自称皇帝并且改换朝代的只有武则天一人。

    她统治中国数十年,可以说在中国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请君入瓮是怎么一回事?

    自从徐敬业举兵以后,武则天总是疑神疑鬼,特别是对唐朝的宗室和元老重臣更不放心,总想把心怀不满的人一个个杀掉。

    于是,武则天就鼓励告密,启用酷吏周兴、来俊臣。

    周兴、来俊臣本来都是小官,因为善于编造罪名、制造冤案、陷害好人,都升了大官。

    这两个人豢养了几百名流氓无赖,专门搞告密活动,他们想要陷害谁,就派几个人在各地同时告密,所告的情节内容完全一样。

    然后,立即下令把被告的人逮捕起来,严刑拷打。

    被告的人往往屈打成招,含冤而死。

    来俊臣还写了一本《罗织经》,教他的走狗怎样去罗织罪名,使被告人无法申辩。

    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吃饭,俩人边吃边聊,兴致很高。

    突然,来俊臣问周兴:“朝廷让我审问一个犯人,罪犯十分狡猾,恐怕他不会轻易认罪,你看怎么办好?”

    周兴说:“这有什么难的,取一个大瓮架起来,四周用炭火烧,让罪犯进到坛子里去,还怕他不认罪?”

    来俊臣听完,马上吩咐手下的人抬来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烧。

    火烧得正旺,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拱了拱手,说:“有圣旨审问老兄,请君入瓮。”

    周兴慌忙叩头认罪。

    按规定应当判周兴死刑,武则天改成流刑。

    人们恨透了周兴,在流放的路上就把他杀死了。

    卢藏用为什么跑到终南山隐居?

    武则天称帝时,卢藏用考中了进士,他以为这下可以官运亨通了。

    不料,中进士后,他久久没有被委任官职。

    卢藏用好长时间没有官做,便动开了心思。

    当时,在人们心目中,隐士大都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

    大家觉得隐士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大都对其怀着崇拜心理。

    卢藏用利用朝野上下的这种观念,故作隐居的姿态,跑到终南山学习辟谷,修炼气功,并想方设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大家都知道他到终南山隐居去了。

    后来,卢藏用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反,而被发配岭南。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见他很有才干又重新启用他,任命他为黔州都督府长史,但他还未来得及到任,便死去了。

    何谓五王政变?

    公元704年,武则天病重,只有张易之、张宗昌入阁侍疾,居中用事。

    一时盛传“二张”暗中造反。

    十月,新任宰相张柬之到任即着手组织政变。

    张柬之联合诸多官员,控制了羽林军,于公元705年发动政变,斩“二张”及其党羽,并逼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事后,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这次政变就被称为“五王政变”。

    韦后如何淫乱唐皇宫?

    李显复位后,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仍留在宫中。

    是故,武三思得以出入宫中。

    渐渐地,武三思又与韦皇后眉来眼去,越走越近。

    韦皇后为了便于和武三思幽会,就在李显面前吹风,说服李显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这样,韦皇后既可以拉拢住安乐公主,又可避人耳目,有了与武三思经常在一起的理由。

    二人刚开始也不过是常在一起下下棋,听听小曲儿。

    及至后来,均有些按捺不住,终于发展到私通。

    后来武三思被太子李重茂杀死,韦皇后又勾搭上宰相宗楚客、光禄少卿杨均及其他好几个姘头。

    但是,李显对韦皇后做出这样淫乱后宫的无耻之事却丝毫不知。

    安乐公主强弄权是谁的错?

    安乐公主是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女儿,是李显被流放房州的途中生下的,李显觉得这个女儿曾与自己同患难,因而对她备加疼爱,无论她干什么错事都不肯责备她。

    于是,李显复位后,安乐公主倚仗父皇的宠爱,卖官鬻爵、受贿枉法,无所不为。

    安乐公主好像继承了她的祖母武则天和她的母亲韦皇后的权力欲,一直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太女,好继承李显的帝位。

    她有时自己草写圣旨,写好后遮住内容,哄骗李显盖印。

    她还多次向李显要求正式册立她为皇太女,李显虽未同意,但也没有责怪她不守本分。

    李显姑息养奸,最终死在了安乐公主的手中。

    韦皇后是如何效仿武后摄政的?

    公元710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害李显。

    六月初二,李显暴死于神龙殿,时年55岁。

    韦皇后并不急着为李显发丧,而是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第二天,韦皇后召诸宰相进宫,征调府兵5万人驻守京城,自己总揽朝政,又派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谯王李重福,并提拔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为中书门下三品,仍驻守东京洛阳;同时提升吏部尚书张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获悉李显驾崩的情况后,与上官婉儿密谋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显的幼子,非韦后所生),由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参政事。

    六月初四,李显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极殿。

    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丧,她仿效武后临朝摄政,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几天后,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韦皇后为皇太后。

    韦氏摄政临朝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李隆基是如何起兵讨韦的?

    李显暴病身亡,韦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

    一天夜里,葛福顺在御林军营将熟睡中的韦播一剑刺死,然后对众将士道:“韦后毒死先帝,淫乱后宫,祸乱朝纲,违背君臣人伦大礼。

    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们今晚入宫将姓韦的全部杀死,拥立相王,大家看如何?”

    军兵们平日早不堪忍受韦播,见此情况,纷纷欢呼以示响应。

    此时,韦氏正与她的几个情夫在后宫喝酒调笑。

    自从李显被害,她更加肆无忌惮,每夜必引她的几个情夫轮流侍寝,甚至白天也当着众多宫女太监的面与她的情夫做那苟且之事,后宫中的诸多侍从深以为耻。

    而且,韦氏为人凶狠,动辄责咎众人,因此宫中之人几乎没有不恨她的。

    今夜,正当她还沉浸在淫乱风情之中时,李隆基突然带兵杀入,口中还高喊着“杀韦后、立相王”的口号。

    宫中众人一听,也立时纷纷参加进去。

    韦氏与她的情夫们听到喊声,吓得惊慌失措。

    几个男人穿衣戴帽,丢下韦后落荒而逃。

    韦氏又急又气,也顾不得脸面,衣服不整,头发凌乱地向宫外跑去。

    她此时倒还清醒,知道该去投奔她那个统率御林军的弟弟。

    可她不知韦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阎王殿报到了。

    她刚刚跑到御林军营门口,正好赶上御林军将士冲出来,要去与李隆基会合。

    为首的葛福顺一眼看见狼狈不堪的韦后,口中喊了一声“贱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韦氏人头。

    至此,韦氏的女皇梦才彻底破灭。

    李成器为什么坚辞太子之位?

    唐睿宗李旦为唐中宗李显之弟。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然政事仍决于武则天,李旦不得有预。

    公元689年,李旦改封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驾崩,临淄王李隆基举兵靖难,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为号召,迎李旦入辅少帝李重茂。

    诛灭韦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让位于李旦。

    诛灭韦氏的第四天,在太极殿中宗李显梓宫旁,太平公主与刘幽求哄骗加威逼,将少帝抱下御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复立。

    李旦这次也同李显一样,是第二次做皇帝。

    第一次是个傀儡,实权掌握在母后武则天手中。

    此时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然后,李旦将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长,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决。

    李成器坚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此理,四海失望。”

    遂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始置节度使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薛仁贵之子)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从此,唐朝便开始设置节度使。

    依照唐朝的规定,任命亲王为节度大使。

    只要亲王本人不在职位上处理日常事务,而是仍居京城为官的,都要在所镇守的地方另外设“副大使”一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