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科研竞赛-《从大学教师开始》


    第(1/3)页

    现在最大的困扰是工具不足。

    比如,作为物理学家,最烦恼的事情一般都是数学工具不足,导致他们想研究物理的时候找不到方向和方法。

    因此,很多人想继续研究,就不得不自己成长为数学家。

    物理原本就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物理每向前迈一步,很多时候也都表示了数学的进步。

    比如,作为生物学家,最烦恼的事情一般都是教学工具不足,导致他们想研究生物应激性反应的时候找不到方向和方法。

    因此,很多人只能以身试法,就不得不准备5000块钱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沈光林研究纳米最大的困扰也是因为工具不足,不过这是观测工具不足。

    纳米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但是人们缺乏归纳整理的能力。

    比如,人类的牙齿的坚硬无比,这是因为牙齿的骨密度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

    荷叶下雨不沾水,也是因为它的绒毛密度达到了纳米级别。

    后世,人们根据这个特点制作了各种纳米制品,比如天安门广场的红旗就是纳米材料制作的,不惧风雨严寒酷暑。

    沈光林想进一步“研究”纳米材料,却遇到了现实困难。

    到现在这个时期,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想观测到单个原子的运动和形态并不容易。

    当然,电子显微镜出现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早在1933年,鲁斯卡教授就设计出了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其实就是在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大约在明年,也就是1981年,瑞士物理学家海因里希·罗雷尔与德国物理学家格尔德·宾尼希将会合作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

    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1981年出的成果,198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可比凯利·穆利斯从发明pcr到获得诺贝尔奖用的时间还要短。

    沈光林实名羡慕。

    但是没有用。

    现在距离1981年的元旦已经不远了,沈光林就是想插一脚也已经没有了机会。

    估计,人家已经把原型设计出来了,只是还没有对外正式公布而已。

    既然占领不了发明科技这个高地,那就先把纳米理论拿出来吧,先去占领纳米效应的理论高地也是不错的,说不准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呢。

    历史上早就有人因为研究纳米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很早之前,irving    langmuir实现了脂肪酸单分子层从水面向固体基底上的转移而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奖。

    而且,在76年,tuomo    suntola发明了原子层外延薄膜制备技术,也就是原子层沉积技术。

    后来的c60富勒烯分子和石墨烯也都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

    而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和分子马达的制造,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沈光林决定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放在纳米技术上,他知道这是未来4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而且衍生了一大批应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