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多台发动机联试-《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1/3)页

    新型的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最近的半年时间之中,在试车台上进行了数十次的试车,综合时长超过10000秒钟。

    对于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各种工作情况下的运转状态都进行了多轮的测试,得到了发动机在地面环境、高空环境等不同情况下的详细数据。

    高空环境和地面环境对于发动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高空的低引力、稀薄大气以及低温对发动机的运行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这也就是火箭发动机自带氧化剂,换做是采用空气作为燃烧氧化剂的飞机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之下早就废了。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之内,单台发动机的试车时间也从原来的四百多秒,增加到了一千秒以上。

    因为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大概率是要用在明年进行试飞的首批可回收火箭上的,所以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火箭的使用次数。

    火箭发动机每延长一部分的使用寿命,基本都意味着将会降低一部分可回收火箭的使用成本。

    只有可回收火箭的使用成本足够低,张星扬才有把握说服上边的领导,进行看起来十分夸张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计划。

    毕竟按照张星扬的描述,整个计划的卫星数量几乎达到了让这个时代的人十分难以置信的五万颗以上,而且每年需要进行替换的数量也达到了两万颗左右。

    即使是火箭研究院新研制的火箭推力足够大,每一次发射都可以发射上去上百颗低轨道通信卫星。

    这样依然需要超过五百发火箭,光是火箭的成本就有数十亿,接近于上百亿。

    这还只是想要建成这套卫星通信网络的花费,还没算上后边的每年维护费用。

    每年维护需要发射超过两万颗卫星,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次性火箭方案,那么也需要超过两百发火箭,即使这个时候国内的物价还不是很高,人工和物料成本很低,成本也是接近于三四十亿。

    要知道每年的军费才多少钱,一共不到五百亿。

    就这还要分给陆海空军,和作为战略威慑存在的二炮部队(也就是后来的火箭军)。

    而如果采用了火箭回收的策略,即使开始的一批火箭因为技术问题,并不能够达到理论上的十次回收,只进行三四次的重复使用,也能够省下接近于百分之六十的火箭成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