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试验田大丰收-《福运医妃旺夫命,王爷越宠江山越稳》


    第(2/3)页

    连庞先生都带着那三个同窗夫子,去试验田收割。

    夫子们本来不愿意,结果一听这试验田,是王妃育的苗,王爷插的秧。

    现在王爷远征,王妃有孕,这秋收的重担就落到他们头上了。

    庞先生夸张地说,想收试验田的官员多的是,还是他拉着老脸把这个活给抢了过来。

    这试验田的数据可是要留存史记的,也就是秋收人员的名字会和凌王、凌王妃一起留记。

    这下子那三个夫子都来劲了,还不许书童下田,亲自拿镰刀收割。

    也是头一回流程性地感受到秋收的不容易,农民的艰难。

    也越发敬佩凌王妃,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可对于田地的喜爱,还是没有变的。

    沈冬素虽然人没下田,可担忧一点没少,每天晚上看星星,早晚看云霞。

    甚至还会翻石头看蚂蚁搬家,月见很无奈:“王妃,单凭这些是不能准确预测天气的。”

    沈冬素轻叹道:“我当然知道,只是有个大概也好啊。”

    穿越至今,她想念过马桶和柔软的厕纸,想念过方便的查询工具,想念过美食,想念过前世的一切。

    唯有此刻,她最想念的就是‘天气预报’。

    不光要观察天气,她还要看每块试验田的数据,特别是和凌墨萧一起耕作的那一块田。

    当时百姓是不相信育苗插秧法的,直到后面那块田的秧苗,比别的田长得都要粗壮,百姓才信了。

    有些人赶紧现学现做地试种了几块田,有些人则怕已经误了春播,种了也没收成,准备明年再学。

    当听说庞先生带着几个夫子去收那块田时,沈冬素笑了,还真是全民大抢收啊!

    除了巡逻和站岗的士兵,估计全城人参与秋收了。

    当那块试验田的数据送上来时,除了沈冬素,所有经手的人都惊呆了。

    那块田用的是普通的稻种,除了耕耘的更加细腻、肥料充足,唯一试验的就是用育苗法。

    今天全部收割之后,称量为亩产五百六十斤。

    这个数据在前世看来,那就绝对低产,可以跟上面申请补助金的。

    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水稻平均产值两百来斤,便是江南的一等水田高产,也不到四百斤的年代。

    五百六十斤,那是绝对的高产!报到朝廷,会引发朝堂热议的产量。

    据说负责称量的官员,因太过震惊声音变形了,负责记录的官员,手发抖的写字。

    不少官员甚至喜极而泣,他们已经开始幻想明年所有水田,都用这种种植法,幽州的粮食会有多么高产!

    那些做稻草编织的工人,则惊喜于这试验田的稻草,又长又结实,是最好的编织材料。

    家里养牛的则算着这些稻草,够牛吃多久?

    反正一块试验田,让全城百姓都是惊叹之后又一轮惊叹。

    那三个和庞先生一起收割的夫子,同样激动不已,当场诗性大发,累的一身汗,还在哪写了好几首诗。

    早早打听着试验田的百姓,更是又欢喜又后悔,后悔春天时没跟着王妃学育苗法,甚至还觉得王妃不懂种田在胡来。

    欢喜于明年春天自己一定要这么耕种,也能有这般高产。

    幽州试验田高产的消息传遍全城,当基地那边的试验田的量产传来,看到亩产都是五百斤往上。

    百姓越发信服,都争先恐后地去问当初围观过的人,是怎么育苗的?

    庞先生来问沈冬素,这件事要不要上报朝廷?

    理论上来说,上报朝廷,朝廷肯定给予重赏。

    赏的物资有限,但能为王妃扬名。

    沈冬素闻言笑道:“我已经不需要这种名了,若朝廷因此再派几个钦差来考察。”

    “把咱们的晒盐法也给考察到了,那才得不偿失呢。”

    “不必上报朝廷,若朝廷听风声质问,便说只试验了一年,怕数据不准确,打算多试验几年再上报。”

    顺利地抢收完水稻,至于收豆类、蓖麻这些,便是慢一点也无妨。

    工坊的工人陆续到位,商队长长地松一口气。

    幽州太缺人了,每年春播、秋收两季,工坊几乎全部停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