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正是他要的效果。 当下的大宋,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站出来,而此次的科举,正是筛选人才的大好机会。 …… 接下来的三日,对贡院考场院外的百姓而言,可能很快。 然对考场内的考生却是度日如年。 这是决定他们人生命运的机会,每个人都必须绞尽脑汁,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 三日后,黄昏。 咚!咚!咚! 随着一道锣鼓声响起,省试正式结束。 考生们拿着自己的竹篮,纷纷走出座位,然后排队朝着贡院外走去。 贡院外,所围的百姓甚多。 能参加省试的举子,每一个都是地方上的贤才,每个人都有鱼跃龙门的机会。 他们的家人、师友都在外面等他们。 另外,还有一些酒楼茶馆的掌柜也再站在外面。 往常,有自认考得非常好的有钱举子,省试之后,便会请客吃饭,大摆宴席。 不多时。 贡院门开,一群群举子们缓步走出。 大多数举子们都是低着脑袋,感觉自己没有答好,也有无奈一笑,自嘲可能三年后还要再考一次,还有人已笃定自己没有机会参加殿试而准备收拾行李回家的…… “这……这不对劲啊!我怎么感觉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落榜了!” “苏中丞到底是出了多难的题目啊!这群年轻举子与苏中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苏中丞选才,定然会根据我朝当下国情选才,他出的题目定然是为了选拔出能为我大宋江山排忧解难的官员,若举子们答不出,只能说是举子们的学识能力仍有不足。” …… 这时。 人群中,一名考生走到其父亲面前后,直接哭了起来。 “爹,苏中丞出的策论太难了,他……他是不是在针对我?我……” 那考生还没说完话,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 其父亲竟然一巴掌扇在了他的脸上。 “逆子,你竟然敢在私下诋毁苏中丞,若再说此类话语,为父与你断绝父子关系!” 当即,那考生便止住抽泣,一句话不敢再说了。 这就是苏良的魅力。 在众多百姓眼里:苏良不会有错,若有人觉得苏良有错,那一定是他看错了。 与此同时。 赵祯与中书诸相公也都拿到了苏良的省试试题。 欧阳修捋着胡须道:“景明出题,确实有水平,臣觉得不难,实乃恰到好处,可选出良才!” 王尧臣认可地说道:“确实不算难,若我遇此题,依旧能中状元!” 文彦博等人不约而同,都白了欧阳修和王尧臣一眼。 这二人,一个是大宋文宗,一个是天圣五年的状元,再加上当下在政事上的积累,自然不觉得题难。 文彦博非常客观地说道:“题确实有些难了,不过这样更能拉开差距,使得贤才与一般之才的界限更加分明,臣也支持!” …… 赵祯微微点头。 “朕与苏卿商量后,定下的是,此届省试取士不低于四百人,诸位可有异议?” “臣无异议!”众臣齐呼。 往届,正奏名进士的名额一般在二百到三百之间,当下扩招,近乎增加了一半。 不过进士分五甲。 一甲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甲的区别也非常大。 一甲可直接得官,二甲也基本能得官。 后面三甲,仕途就比较坎坷了,有的甚至会再次参加朝廷的馆阁考试和特殊类考试,以求迅速谋得官职。 赵祯接着道:“至于殿试,则是考察他们的擅长的方向,然后将这四百余人全都放到辽境诸州、东瀛府、高丽州,给予不同官职,一年后,视其表现朝廷再决定是否改职。” “臣无异议。”众臣再次齐呼。 当下,朝廷缺官。 尤其缺那种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官只为报效朝廷的年轻官员。 这些人或许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当下却是朝廷能做到的最合适选择。 通过历练者,皆能得特例升官,无法通过者,就可能在书阁中从事文字类事务了。 这与往常的熬资历升迁,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