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雷达检测到一个速度几十公里每小时的回波,那到底是鸟群还是低速飞行的直升机?” “或者可见光波段上拍到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图像,那么它有可能是一栋房子,还是单纯的地形色块?” “再或者,声呐监听到一段噪音,到底是生物、海洋背景、还是一艘潜艇?” “……” “等一下等一下……” 听着常浩南越说越远,王晓模赶紧伸手制止。 一来是他担心再继续听下去,空警200在自己心里就要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 二来,则是他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一种神奇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可以通过雷达发射电磁波给目标成像,然后借此判断对方,比如说是飞机的具体型号,或者地面目标是坦克还是卡车?” 这绝对是全世界各国航空兵都梦寐以求的功能。 虽然理论上,敌我识别可以靠IFF天线或者数据链来完成。 但实际操作中,IFF由于功率且频率高,因此作用距离很短。 尤其在异常天候条件下,夸张点说,作用距离不如某些战斗部较大的防空导弹的杀伤半径。 而数据链…… 至少在2000年这会,哪怕是美军,也无法保证战区内的所有飞机都有效接入到LINK16里面。 哪怕在硬件上都装了终端,但数据传输带宽也会爆炸。 所以,要想在目视距离以外判断一个目标到底是敌是友,其实没什么特别稳妥的办法。 但如果常浩南提供的技术可以做到用机载雷达分辨出目标的外形。 那就不一样了—— 你看见一架F16,难道还能不知道是哪边的? 这个思路,倒是让常浩南眼前一亮。 只是很可惜。 他思索片刻之后,还是摇了摇头: “至少现在还不行。” “以目前的技术,厘米波和分米波雷达的分辨率实在是不够,最多能看出来目标到底是个车还是个房子,毫米波雷达的精度倒是够了,但探测距离又不够,几乎跟目视差不多,如果用上合成孔径技术,那成像时间太长,探测不到高速目标……” “嗯……” 虽然想法被否定,但王晓模倒并不沮丧。 毕竟常浩南只是说现在不行,没说原理上不行。 说明未来可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