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到了隋朝,杨坚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查诏令、以及最后的执行诏令。】 —— 汉朝初年。 杨坚的三省六部制让刘邦眼前一亮,他对政治的敏感让他瞬间明白了这套制度的内在。 简单点讲,就是将皇帝的给予出去的权利进行细分,交给不同的人,既能减小臣子的叛乱的可能性,还能让臣子之间互相监督、督促,减少以权谋私的同时,督促对方努力工作。 防止尸位素餐的事情发生。 而且三者可以互相牵制彼此,很难说谁一定大于谁,又是谁比谁厉害,只能说看实际情况。 至于太尉和司徒这些,相较于李世民的功绩而言,其实作用反倒并不是很大,只能说方便他进入文臣武将的圈子,笼具更多的人才。 毕竟很多事情有一个名号,才更容易吸引人才的到来。 【其实在隋朝,真正能处于权力核心,被皇帝所看重行宰相之职的,已然不包括尚书省,还有负责诏令起草和审查的中书省和门下省。】 【因此,后面的唐朝也不例外。李世民在被任命为尚书令(即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时,还没有开始他一统北方的大业,四周势力割据还是非常严重。】 【唐朝根基不稳的情况下,执行政策的部门自然是很关键的,权力也大多在他们手中,因为他们可以触及到国家的大量资源和力量,并对其进行调配。】 【而这对于李世民挖掘各项人才、培养势力的帮助可想而知。】 ——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在心里默默盘算着,隋朝、唐朝、开国、强盛,在朝廷发展情况不同的时候,三省的权力大小不同,或者说是人们看重的点不同! 毕竟在开国初期,自然是能够统领全国资源的尚书省重要,而若是隋朝杨坚时期,国力强盛、较为和平的时候,自然是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审核诏令的门下省重要一些。 这三省六部制随着时间、局势的变化重要性不一而论。 但其重要性,显然已经凸显出来。 赵光美有些不解:“这唐高祖就没有考虑过制衡唐太宗吗?还是说他已经摆烂了,决定直接继位给李世民?” 【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的官职则起源于曹魏时期。】 【当时由于国土距离要远,地方分裂形势较为严重,因此坐镇行台就变成了坐镇地方的强力系统,掌管军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