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只要放養就不算屑-《苦境:我在德風古道那些年》


    第(1/3)页

    清風洗塵,松籟凈心,德風古道山腳下,一名身著黑色長衫的青年,拿著手中的路觀圖,反復確認之后,松了一口氣:

    “看來沒有走錯,夏前輩所言的德風古道,便是在此地了。”

    青年的發色呈紫紅相間,頭上生有兩只華麗的犄角,雖然不似人族,周身氣質卻頗為和諧,使人難生惡感。

    觀其外貌與談吐,正是此番自四魌界前來苦境的四人之一,凝淵。

    早在百余年前,凝淵便對苦境充滿向往,因為在先生口中,那是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亦是先生的故鄉。

    然而,他生在慈光之塔,長在慈光之塔,自小受到先生與界主的器重,便該以萬千子民為重,肩負起那份責任。

    身份帶來了權利與責任,也帶來了壓力,甚至還需要讓人做出取舍,凡事都要多做考量,即便不以整體利益為先,卻也不能損害整體利益,甚至為慈光之塔招來禍劫。

    先生曾經說過,這本不是他們這個年紀該承擔的東西,奈何世道如此,世道如此。

    學兄亦曾與他們言說:他們這一代的人都很優秀,待他們順利成長起來之后,在彼此互相配合的前提下,必能做出一番事業。

    不過,對彼時的他們而言,慈光之塔已經足夠大了,但對學兄而言,那里太小,而且,先生也不會將重心放在慈光之塔。

    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格外珍惜那最后的時光:

    第一個十年,先生開始親身為他們授課,講述的內容較之先前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奧,日常的對練則是由學兄代勞,為他們的修行之路,奠定了一個很牢靠的基礎。

    日復一日,他們吸收著那些知識,開始鑄就自己的道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更多的收獲。

    那段時間里,他們還時常暗中較勁,看誰進步更快,給先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第二個十年,隨著他們正式結業,慈光之塔的建設也開始走上正軌,然后,他們發現,理想與現實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基礎并非是其他,而是教育,眾人對火宅佛獄以及殺戮碎島的腐朽制度嗤之以鼻,但慈光之塔原本的制度,也不怎么樣。

    越是標榜言論自由,越是沒有自由,好在改變還來得及。

    改革的基礎是教育,反之,教育也是改革的一部分,只有等到慈光之塔的子民全部認字識字,擁有相應的文化基礎,才能夠推行下一步。

    畢竟,若是連字都不認識,只能證明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堪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