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钱乙对友人说:“你掐我一下。” 友人在他胳膊上使劲的拧了一下,换来了“嘶”的一声。 “痛!”钱乙肯定的道。 那就不是白日梦了。 但他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事实,又问友人:“是不是我们听错了,或许只是和我同名同姓?” 主要是他现在还年轻,自己独立出诊也不过是几年的时间,若是几十年后功成名就的他,或许就不会再这样自我怀疑。 友人想起他刚刚看的那本病案和心得体会,心中已经有了定论:“再看看。” 【儿科!】 【就算是不了解医院不了解医生的人也都知道,儿科在医院里的特殊地位。这些年,儿科的“用医荒”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大家都知道儿科缺人。每每到了疾病多发期,比如现在的流感季时,儿童医院里的排队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在儿童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抱着孩子的家长焦急的在等待。 在椅子上坐着的,在医生诊室门口排队的,甚至还有直接排队排到了户外的。有爸爸抱着小孩接受采访:“我们都排了快三个小时了。” 医院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最近是流感高发期,最长的一次排队超过五个小时以上,我们正在尽量解决就诊困难的问题。" 所有的人眼睛都为之一亮,尤其是原本就在想象后世医疗会是什么样的大夫们。 “这就是后世的医馆?”钱乙顿时将是不是自己的疑问抛诸于脑后,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盯着天幕,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友人道:“……这个规模,似乎不能用医馆来称呼了,他们叫医院。”就像是书院一般。 看看那些楼宇,每一栋都极为巨大。而且镜头扫过的时候,真的是人山人海。 孙思邈在赶往长安的路途之中也在关注仙画:“现在有医馆,里面除了大夫本人之外,还会延请其他的大夫来坐堂。这医院,似乎也是这样的情形,只是大夫要更加多。" 孙思邈的弟子充满敬畏的点点头:"师父,那不是多一点,那真的是多很多很多呀。" 那些穿着白色大褂的应该就是医生,他仔细数了一下,每个画面里面的医生不少于十位,甚至还更多。 br />"儿童医院……”孙思邈颇为欣慰,“看来后世的儿科的确是独立出来了。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妇科医院?" 像搞政治的,联想得就更多一点。 刘彻惊叹之余却也觉得合理:“后世人口如此之多,也的确需要这种巨型医馆才行。” 他自己是有太医的,所以在他一开始的思维里并没有“大汉医生少”的这个概念。但现在一想,觉得大汉的医生貌似的确是少了那么一点点。 你看看,这华夏十大名医榜,大汉连一个医生都没有上榜! 一个都没有! 汉末的那两位不算。 刘彻心里想起之前讲到的“长寿的秘诀”,和医疗水平也有关系。 他琢磨着,虽然仙画透露了自己活得挺长,但谁会不想要活得更长一点呢?这大汉的医疗水平,还得再往上提一提才行! 【除了儿童医院本身就少,也有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的原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实在是太难了!儿童的病症往往复杂多变,再加上他们年纪小不知道表达,就更难治。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医术好,还要有耐心才行。】 【而在古代,儿科被称为“哑科”,就是因为小孩子说话也不会表达,所以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时候根本就难以诊断他们到底得了什么病。】 背着药箱的大夫弯腰询问两三岁的孩童,试图问出他真实的情况。但是小孩子只是躲在爹娘的怀里哭个不停。 大夫只能叹口气,摇摇头,随便检查了两下就开了张药方递给小孩的父母。【但,有一名儿科医生却能够被天下的病患们推崇,无比信任。】【那就是开创了儿科之首的北宋大夫,钱乙!】 友人站起身,笑呵呵的拱手向钱乙道:“恭喜恭喜,青史留名!”如果说刚刚没有确定,但现在却是听得清清楚楚。北宋的钱乙,没错的。 钱乙只觉得自己像是踩在了棉花上,有些傻呵呵的:“我何德何能……” 友人正色道:“你不用妄自菲薄,”他拿起桌上钱乙的那一册心得,又是佩服又是自愧不如,"刚刚我看到你这本心得的时候,就知道你往后肯定是有所成就的。" 明朝。 李时珍依然是和自己的友人一起观看仙画。两人都点头:“钱乙 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明朝的大夫,尤其是专注于给小儿治病的大夫,谁不学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在提到钱乙,不是学医的人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有一个你们绝对是听过的,那就是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不错,这正是钱乙研发出来。而且这味药呢,一开始的版本其实是为了治疗小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囟门不合等病症而研制的。后来,经过一些演变,就成了现在成人版的六味地黄丸。】 【也是颇为神奇,估计钱乙自己也想不到。】 硕大的药盒光芒四射的出现在了仙画里,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 某位德高望重的穿着后世唐装的老演员,笑容可掬的举着它,语气铿锵有力:"xxx牌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 天幕前的钱乙沉默了:.. 这六味地黄丸虽然他目前还没有配出来,但是可想而知,以他的风格肯定是配给小儿吃的。所以后面到底是出了什么错? 友人朝钱乙揶揄道:“这六味地黄丸,不知你这儿还有没有?我倒是想要替朋友求一丸……”钱乙面无表情的瞪他一眼。 友人哈哈大笑。 后世的李时珍也忍俊不禁:“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的确是精妙无比。现在已经成为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了。" 同行友人笑道:“若是有水平的,往上面加减一二,没水平的,直接拿钱乙的方子。哪位大夫没开过六味地黄丸呢?" 而百姓之中也有人将这药丸的名字偷偷的记在了心里,打算哪天去医馆问一问。当然,咳咳……不是他要吃,是朋友要吃,懂? 仙画及时将大家逐渐跑歪的想法拉回了正轨—— 【钱乙呢有一个不靠谱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妈妈就死了。他爸本来擅长针灸,平时还能家里攒点收入。但他也喜欢喝酒,忽然有一天喝得醉醺醺的之后就要东游海上,然后就这样消失了。还没长大的钱乙被他的姑姑收留,然后跟着姑父学起了医术。】 【他姑父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大概是个乡下的郎中,并不是什么名医。所以也由此可见,钱乙本身在医学上就是很有天赋的。】 /> 转眼成为了青年钱乙,在姑父给人出诊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配合给病患扎针。回到家,医书手不释卷,通宵达旦。 【通过钱乙也能看出来,到了唐宋朝的时候,因为书籍和科举的兴起,民间的教育开始有了长足的长进。你们看看,之前的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一个个都是士族,名门之后。因为只有士族才是识字的,也只有士族才拥有医书等物,才有读书的资格。】 【那时候民间的医生被称为“草头医”,基本上和江湖骗子没什么区别了,是不太被人信任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