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农业大学之旅(七)-《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1/3)页

    【宋朝的这个亩产一直持续到了咱们建国时期,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了,我看过一些资料,说那时候山东的小麦产量才41公斤,也就是100都不到!你们现在能想象,辛辛苦苦种一亩地,结果收成只有几十斤的样子么?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地狱笑话。】

    【但在那个时候,就是切实发生的事情。】

    “吃饭了!”

    昏暗的室内,小小的桌子上摆着主人家今天的饭食,没有白米饭也没有什么下饭的菜,只有几个饼子。

    男人吃了一口,艰难的吞下去,忍不住抱怨道:"又是吃糠,哎。"

    老太太白他一眼:"抱怨啥?咱们家有糠吃已经不错了,隔壁家都已经要去挖观音土吃了。"

    男人叹口气:“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你说这是图啥啊?”

    观看天幕的古代农民们看着他们的吃食却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嘟嚷道:"能有糠吃已经不错了,还挑。”

    对他们来说只有不错的年景,才能吃上糖。

    辛苦忙上一年,结果到头来吃不饱饭,这难道不是常态吗?

    若是遇到什么天灾,饥荒来临的时候,地上的野草和树上的树皮都能被扒光。

    至于观音土,也不是没有吃过。

    观音士好啊,长得像面粉,闭上眼睛,可以假装自己是在吃面粉,可惜就是吃多了容易腹胀,吃这东西胀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此时,正在家中大宴宾客的权贵们,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面食和肉食,还有各式点心。

    糠是什么?那不是喂牲口的饲料吗?居然也能吃?

    从小锦衣玉食的小孩子带着天真不知世事的表情看着天幕,问大人:“他们吃麦子吃不饱的话,为什么不吃肉呢?我最喜欢吃肉粥了。”

    【60年代的时候,咱们还有过一个现在听来很有趣但想一想又很心酸的事情。那就是由首都市政府牵头的“小麦大会战”!这次会战的战略目标是要将首都百万亩水浇地小麦的亩产提高到300斤!因为之前首都的地都是旱地,但那会的水利工程竣工后,引入了灌溉水源,于是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那种地的方式也该变一变了。】

    />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来了。

    大大的会堂里挂着各种标语。

    “首都市种麦养猪会议!”

    “百万亩小麦亩产300斤科技大攻关!”

    出席的专家们和科研人员虽然穿着并不光鲜,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藏蓝和灰,毫无色彩感。但是阳光照在他们脸上,饱满的情绪和坚定的决心却能通过天幕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这个画面在各朝代的官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都市政府,很好理解。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京兆尹衙门、长安府衙……

    堂堂一个府衙不做别的事情,却牵头组织了一个什么养猪种麦大会!

    简直是…简直是荒唐!

    如此粗鄙之事,将他们这些士卿大夫的脸面置于何地?

    真是……毫无体统!

    而站得更高的帝王反倒情绪平和,能够看出来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一些讯息。

    李世民感慨:    "将民生之事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朝廷,难怪这路小柒的语气中传递出的往往是自豪之情。”

    不知道他的大唐子民们在提起自己的国度时,是否也是如此自豪?

    他原以为自己在历代皇帝里,算是勤政爱民的,但扪心自问,也做不到如此。

    而赢政想到的却是另一层,他若有所思:    "看来这种地一事,就像是其他事务一样,想要形成大规模的效应,也需要由朝廷出面才行。"

    这后世的朝廷,还真是什么都管,而且管得那么细。

    他们哪来这么多的吏目?

    难不成真如之前说的,人人都识字,人人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才能发展到这一步吗?

    【政府找了很多专家,划出了73块样板田,先在样板田里面按照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种小麦,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浇几次都有严格的标准。因为当时的农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们都觉得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了,怎么可能不如你这些读书人呢?种地的事情书上怎么会教?而且,万一减产了怎么办?一开始完全不听指导。所以,样板田就变得很重要,只有样板田实现了增产,他们才能接受这种更加科学的种地方法。】

    身穿藏蓝色棉袄的农民在浇完水之后,打开自

    己随身携带的本子。

    本子上写着《北京地区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历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在第一次浇水的表格里打了一个勾。

    点亮了灯光的楼房里,桌上摆了好几道菜,这可是这个年代难能见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么还没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许久后,依然不见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年轻的男生出了门,熟门熟路的去了样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发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我刚带着学生给麦子浇完水。”戴着眼镜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脑袋:    “我还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这场大会战历时三年,三年后,首都百万亩小麦的亩产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

    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

    手稿里这样写着:    "1949年,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亩产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1

    从亩产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从124斤到226斤,仅仅用了3年!

    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飞向了祖国各地。

    “我们也要去向首都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少地方政府和农人们都心动了,纷纷启程前往首都。

    “这个法子好!”刘彻拍手叫好,兴奋的记下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