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士徽拜师佳人归-《三国之大爆兵》


    第(1/3)页

    “徽哥儿,大汉如何选拔人才?”程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士徽发问。

    “由地方县令考察,选拔‘孝廉’进行推举,每年两人。或朝廷主动征辟乡间名士,直接入朝为官。”士徽对这个还是有些概念的。

    “所谓名士,大多都是经学大师;而所谓孝廉,并非孝顺廉洁,而是有德君子。坊间评价固然重要,本人对儒学多么理解,也是考察范围。儒学本来已经包含做人的道理和治政的理念,若通过考察,举为孝廉,基本已经具备一定治政的概念。

    根据大汉的选材规矩,选为孝廉者,则如朝为郎官,其实便是各官员助手。跟在其身边,正是接触和学习治政的手段。然后根据天赋和才能的不同,酌情分配到各衙或各地。

    对儒学的了解,仅仅是入仕的敲门砖。而入仕之后,你能学会多少治政的手段,你又擅长那方面的能力,将决定你未来的走向。不过基本上,只要你不是个书呆子,在朝廷担任一年郎官,下放到地方担任县令县长,甚至是县丞,总能很快上手。

    说到这里,徽哥儿可听明白了?”程秉看向士徽,缓缓问道。

    “士徽明白!”士徽抱拳,深深行了一礼。

    所谓的儒学就是公务员考试的考试资料,通过考核就允许做官,说穿了无非如此。仔细想想,其实后世进入科举时代,考试内容也都是四书五经,其实差不多都是儒家经典。

    硬要说为什么,只能说各家学派理念,一则太专业,很难触类旁通;二则便是不为君王所喜。反之儒学涵盖范围广,难得是政治性很强。通过考核,就大汉而言是担任郎官,而后世则是进入翰林院担任编撰,实则都是一样的意思。

    知道单纯学习儒家学说,对后续的执政没什么好处,于是再进行第二次实习教育。最后根据各自的才能进行分配。也正因为划定了考核范围,学子们才不会被逼着把各家学说都给学习一遍,学习压力也减少不少。

    毕竟谁都知道,这年头识字率本来已经很低,寒门士子几乎接触不到各家学说,更别说要深入学习各家学说。就算是那些中小世家,都不能保证,他们能够收集到所有学派的典籍,若是什么都考,且不说把学子逼疯,以后能进入朝廷的,怕也只能是那些门阀子弟。

    关键若选材只考核儒学,那么儒学就会成为大汉第一学说,地方学子都重点学习儒学,同时把儒学推广下去。改良版的儒家理念就会推广出去,再加上孝廉的概念,于是地方学子必然以道德君子约束自己,有他们带头,下面的百姓也有样学样,如此对大汉的民风改善,就有很大意义,关键儒家推崇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能够更巩固帝皇的权威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