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秉烛夜谈-《圣人之仁》


    第(1/3)页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严格意义上讲,祭月节并不是中秋节。周朝时期,古代帝王礼制中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祭义》还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等到了先秦,《管子·轻重己》里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

    也就是说,祭月最早是在秋天收获的时候,由天子祭祀月亮,祈求得到月神的保佑,来年五谷丰登。祭祀的时间一般会选在秋分,后来历法融合,将八月十五定为秋分,也称仲秋,取伯仲叔季次序排列。只是此时的仲秋并不是真正的中秋节,一直到唐朝初年,那个文豪遍地的时代,文人们开始咏月,老百姓们开始赏月,慢慢地形成了中秋赏月饮宴的风俗,也有了吴刚砍桂树、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中秋节才开始成为中国四大节日之一。

    此时是西汉年间,大家过的还都是祭月节,整个长安城只有司徒长史杜吴府上会有月饼和各种美味,这也是匡咸和林兰带家眷来的重要原因。

    亭子里一片欢声笑语,紫苏正在给林兰的小女儿讲嫦娥飞升的故事,小姑娘听得极为认真,这让紫苏极为享受。讲到动情处,还啧啧地叹息几声,仿佛在为偷长生药的嫦娥鸣不平。琵琶早就缠着杜吴讲过好几遍了,见紫苏讲完,便急急地插嘴进来:“你们知道吗?月宫里还有一只蟾蜍呢,据说是西王母为了惩罚偷长生药的嫦娥,把她变成了一只癞蛤蟆……”

    “你扯谎,嫦娥那么好看,怎么可能会是癞蛤蟆,定是你胡诌的。”紫苏扬着手里的月饼,想去打琵琶,又想到她是自己的师娘,便悻悻地放了下来。

    “我没胡说,是先生说的,先生还说,还说,淮南王编的书里就有。”琵琶言之凿凿地说着,看见林娘子和匡夫人都在看她,便低了头:“妾身没有扯谎,真是先生说的。”

    外院的石桌前,杜二拿了一块煮的不太熟的猪肉在喂大黄。此时的猪都是中华土猪嘴长毛硬肤色发黑,跟野猪差不了多少。虽然劁猪的手艺已然纯熟,然而并不是很好吃,就算杜吴已经教会了红烧肉的做法,但是这种猪肉还是不如后世的白猪肉好吃。杜二喂大黄的就是这样一块半烂不烂的猪肉,大黄快十岁了,牙口有些不太好,最近都开始厌食了,这让杜二很是担心。

    杜吴喜欢喝酒,家里却没有多少存酒,因此今晚的宴席上全是杜二从清风楼带来的好酒。杜二给王不留行四人每人一坛柏叶酒后,酒桌上就是醪糟唱主角了。醪糟的度数实在太低,几人喝起来如饮水一般,加上大汉粮食紧缺,拿来酿酒的就更少,王不留行几人平时也很少喝到这么多酒,此次有机会,便全都放开了喝,没一会儿,脚边的坛子就堆了一个小山丘。

    夜已深了,杜吴安排杜二将匡咸和林兰的家眷住进了清风楼,紫苏自然就占了杜吴的房间,跟琵琶手拉手进了内院。高良姜匆匆拜别杜吴,拎着琵琶早就为他准备的一盒酒菜回了家。就剩下王不留行四人还在院子里咋咋呼呼地划着拳,这还是杜二教给他们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