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黑潮-《大明1617》


    第(2/3)页

    从地形上来看,左翼更利于骑兵冲击,所以在对面的明军将帅看来,矿兵的反应相当正常,左翼应该是小心谨慎前行,以防备明军的骑兵突击。

    在最后一次整队完毕后,明军发觉对面的敌军并没有把纵队展开变成横队。

    在确定和记为强敌之后,很多将帅都或多或少了解过和记的战法。

    以阵列之法,堂堂正正对敌,讲究阵列和后勤保障,用火炮和火铳破敌,这是和记给很多人的印象。

    和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行军变阵的能力,纵队行军,在抵近敌前时转而变为横队,在旗手,鼓手,中队长,军士长等军官和军士的指挥下,如山峦一般压向敌人,这才是和记克敌致胜的法宝。

    至于骑兵配合,应该也是和记的强项,否则无法解释和记以纯粹的步兵能在草原上降服了那么多蒙古部落。

    不过人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和记的方阵,一长列百余人为正面,几百人为纵深,营团连到中队级的方阵摆开,一次击发就是几百上千支火铳,其步兵铳的威力不在强弓之上,明军的弓力射程肯定不及火铳,这也成了很多将领最为忧心之事。

    而眼前突过来的敌人,却不似传说中的和记商团军那样摆开横阵,这令得很多明军将领都松了口气,感觉更有信心了一些。

    当然如果这一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以万余兵力对两倍与已的敌人,特别是距离越近,就越能看到对面来敌武器精良,行动快速,虽不似传说中的和记战兵那样给人如山一般的压迫感,但也能感觉得到这并非是洪承畴等人论断的田庄农户临时组成的军队。

    这也叫所有明军高层感觉困惑,如果来的不是农兵,和记是怎么藏起来的这支强兵?如果是和记战兵,似乎又与传说的大不相同,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不管怎样,双方的鼓手都开始击鼓了。

    明军正处于士气的巅峰,除了少量步骑看守新平堡城门,以防堡中的人冲出来内应外合外,大半的明军被从堡墙下征调回来,这反而叫他们松了口气,攻城战和守城战一样的残酷,眼看着伙伴从半空摔下来,自己还得战战兢兢的从云梯往上爬,这种感觉也实在是相当的可怕。能从攻城序列里退下来,哪怕是和强敌野战,这也是叫明军将士松了口气。

    这些从宣府大同榆林甘肃陕西太原各镇征调来的军人,原本就是各镇的精华。

    洪承畴等人初上任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在皇帝的压力下,阉党也是相当的配合,要人给人,要钱粮给钱粮,在充足的粮饷和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时间也足够洪承畴等人从各镇中调集来相当精锐的部下并将其捏合起来了。

    可以说,眼前这一万多人就是宣大各镇的精锐,朝廷多次往辽镇调兵,各镇出兵都很难出动这样的精兵,再加上被洪承畴等人调教训练过,也堪称足兵足饷,这支一万余人的军队,相比大明极盛时的九边将士,恐怕也不遑多让了。

    一万多人的明军也明显分成了三部,分为左中右三翼。

    冷兵器时期的交战,不存在真正的远程火力,也不存在壕沟战或决定战场胜负的重武器,更不存在空袭等后世战争的手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