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简-《大明1617》


    第(2/3)页

    这还不是最叫老孙头郁闷的事……从叶向高去职之后,为了挽回一些东林党的元气,当时驻在蓟州的孙承宗自请入朝贺万寿节,而魏广微听说之后立刻力谏魏忠贤阻止,其实当时大势已定,孙承宗回朝怕也改变不了大局,最多使一些东林党人不再遭遇更严重的迫害。而魏忠贤看似体壮如牛,对付政敌时也心狠手辣,但遇到困难就容易受惊,象一头被堵在壁角的野猪,他的应对就是立刻进宫找天启皇帝哭诉,甚至编造孙承宗要带兵进京的谣言,得到天启允许后,立刻找到兵部尚书王永光派出传骑,勒令孙承宗止步,当时孙承宗已抵通州,无奈之下只能退回……

    这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现在大局已定,东林在朝势力已经被一扫而空,杨涟,左光斗,高攀龙,黄尊素等东林党的中坚骨干全部被杀,叶向高和韩爌等顶级大佬被迫下野,袁可立等原本要入朝为部堂的大员也是被致仕或是放在南京闲职,孙承宗也不可能争首辅之位,可以说在朝中的仕途已经被堵死了。

    “阁老?”茅元仪道:“圣心怎么变了?”

    “此前李藩和徐大化等人弹劾于我,”孙承宗抚须叹道:“当然是老调重弹,说是辽西坐拥重兵却不敢寸进,浪费国帑。皇上虽未理睬此辈,却也由兵部下诏,着令我清查核实营伍,淘汰冗官冗兵。虽然皇上令我继续督师辽东,却又叫我编简行伍,节省军饷开销,说明皇上也是感觉辽西这里花费太多,而功劳太小,支持我们的朝官多半去职,这一次徐大化之流大举弹劾,虽然众臣明知是魏忠贤指使,敢出头支持我的也只有兵部崔大人一人,然后皇上下诏令我精兵简将,减少军饷开销……”

    说到这里,孙承宗摇了摇头,已经不便再说下去了。

    在此之前,辽饷最高近五百万两,那时候天启也没有说什么,毕竟孙承宗刚到辽西时,除了山海关和岌岌可危的宁远之外,关外已经无复寸土归于大明。

    三年时间,孙承宗虽然花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但也是把防线给稳固住了,虽然没有照此前设想的那样再修一道二百多里长的长墙,但一直到天启五年时起,已经重派诸将镇守锦州,大小凌河,还有杏山,松口,塔山,右屯等各堡,把防线从宁远往前又推进了二百里,一直抵大凌河与锦州等处,锦州往西百五十里就是广宁,另外编练十七万四十营的战兵,与李邦华袁可立呼应,并且支持袁可立重建水师,支持东江和登莱收复辽南……用兵部尚书王永光的评价来说便是:“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阁臣孙承宗督师辽东,虽未大举进攻,皆接小仗,然与登抚袁可立呼应配合,虏不敢轻易深入矣。”

    两年之来,建虏并未大举进攻,而大举反功时机又尚未成熟,但反过来说,孙承宗无形之中又为朝廷省下了大笔军费,保障了山海关和京师的安全,以使大明能够养精蓄锐,保持了天朝的赫赫声威。”

    一边评价是浪费国帑,无尺寸之功,一边又是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反正孙承宗有练兵,实将,复土,修堡,诸多功劳,最少在天启皇帝眼里这位老师还是相当能干的,另外支援十三山时辽西将领也是经历了小规模的实战,说明还是可以与虏野战一把的,所以不管孙承宗在此前怎么辞职,三年时间上了四十多疏请求辞去督师辽东之职,天启皇帝就是打死也不同意,而到了此时,孙承宗回朝无望,想着要在辽东继续大展拳脚时,皇帝在阉党的蛊惑下又是圣心一变,要孙承宗缩减军队规模节省辽饷……这一下孙阁老心里的憋屈就甭提了。

    当年想走是真想走,现在说要走其实不想走,不想走皇帝徒弟又找麻烦……茅元仪都替眼前这孙阁老感觉委屈。

    “再上一道请辞的奏疏试试看吧。”孙承宗长叹一声,对茅元仪道:“还要请止生替我润色一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