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才子拉拢-《明朝大丈夫》


    第(2/3)页

    这个时候,刘嗣在一旁皱着眉头,似乎有话要讲,憋得难受,陆文景当然觉出来了,道:

    “刘叔,你有话就直说,不用憋着。”

    刘嗣谢过少爷,提出疑问:

    “都说父为子纲,那书生不听他爹的话,便是忤逆,逆子的罪名可就大了啊...”

    杨慎也道:

    “自太祖开国以来,广布教化,《琵琶记》宣扬子孝妻贤,早成了众多戏文中的范本,难道它所倡之德也有谬处?”

    听此,陆文景直呼好家伙!

    你们一个抛出人伦纲常,一个拿明太祖来压我,这两顶大帽子可真够重的!

    “蔡伯喈之孝,害父母,连累妻子,岂不是愚孝?德行者,不但要有德,最重要的还得观其言行,书生怯懦,害人害己,太祖最重孝义,肯定也会对他有些不齿吧?”

    陆文景口才了得,只三言两语,便把两人镇住了。

    “还是少爷高见,老奴愚钝了。”刘嗣心生佩服,感叹一声。

    而杨慎则是慢慢咀嚼话中真意,似乎生出了些顿悟。

    “真的是愚孝么?…”

    陆文景不想在戏文上再和眼前这位大才子深入探讨,毕竟那不是自己的专业,于是转移话题道:

    “用修兄也是正德年的举人?”

    杨慎轻轻点头,“没错,正德二年中举,次年春闱会试时,因为一次失误名落孙山,只能再等三年了...”

    他提到的那次失误,其实是一个意外。

    本来那次会试,杨慎的文章已被定为第一,却因为烛花落于卷面烧毁,导致成绩作废,只能重考。

    如此打击,要搁在任何一个参加大考的学子身上,恐怕都难以接受。

    但杨慎却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

    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在下一次会试中脱颖而出,三年的时间就当成是老天的考验罢了。

    毕竟读书人信奉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一套,在此时杨慎那年轻而充满憧憬的理想世界里,他就是那个承接大任的人,是将来要胜过父亲杨廷和与师父李东阳的千古名臣。

    “巧了,我也是正德二年的举人,不过会试落榜了,按道理咱们两个一定见过面吧?”陆文景笑道。

    “会试的考生上万,即便见过面,那个时候也只是路人罢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