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韩地,西北近状-《吾弟大秦第一纨绔》


    第(2/3)页

    律令在有些人眼中是樊笼,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却是秩序。

    在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律令管束,放任人心野蛮生长。最终的结果便是重回原始社会,弱肉强食,没道理可讲。

    新郑郡守站在新郑城墙,这座韩地中心城池是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后,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城池。

    新郑原是韩国都城,在韩国破灭后,又暗中成为五代相韩的张家管领。

    新郑郡守在西城墙上望着天边,那里是秦国关中所在地,是委派他来此地的公子所在。

    …………

    上郡。

    不,准确的说是西北七郡。

    焕然一新。

    太子嬴扶苏亲赴此地,无异于是西北这片苦难频仍的大地下的一场甘雨,是西北民众心中的一针强心剂。

    因为需要防范游牧民族,所以西北这片土地一直是地广人稀。

    虽然在当今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下,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是纸老虎,正式开战都将在锋锐秦剑下献上头颅。

    但西北以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这么多年除了突袭雁门,九原两郡之外,再没有过以冒顿单于为首的大型攻势。

    他们不和秦国大规模开战,而都是以小型部落为首的突袭,骚扰,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一般都是数十人,十数人,甚至数人都有的进攻。

    匈奴和秦国不同,匈奴分成许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着极大的自主权。一些特别大的部落甚至可以不听冒顿单于的命令。

    西北民众在城郡之内的还好说,但是在村郭定居,没有高大城墙保护的秦人,终日都要担心塞外的胡刀落在自己脖颈。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十数年,而秦国的应对方式很不秦国。不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而是接近于放任自流。

    来袭的胡人能留下自然最好,留不下的,那也没办法。致力于一统天下的秦国,彼时正在剑指六国。

    和土地肥沃,适合耕种的六国相比,长满野草的胡人地区显然不太可口。

    秦律规定,一地居民不得擅自移居,剥夺了西北村郭中的民众连搬到城郡之中的权利。

    他们就这么水深火热的艰难求存,这种现象在秦攻破赵国的时候恶化到巅峰,因为秦接手了赵国的边郡。

    李牧能震住匈奴主力十年,前任左丞相隗状能让秦国边郡抽调走主力而匈奴不敢攻,但他们都不能阻止小股匈奴掠夺。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冒顿单于都无法管束所有的匈奴部落,更别说李牧,隗状了。

    本来应该赵国人防守的边境也归了秦国,匈奴能进入的入口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西北村郭民众受到的生死压力更大了,小儿闻马蹄声而止啼。

    上郡秦简有载:

    乃丙午日出一干时,虏可廿余骑萃出块沙中略得迹卒赵盖众。

    蚤食时到第五隧北里所,见马迹入河,马可二十余骑。

    ……

    类似这种匈奴骑兵劫掠数不胜数,生活在西北村郭的秦人绝望得活着,以为秦国遗忘了自己。

    直到太子嬴扶苏亲临上郡,自扶苏到得之日起,匈奴劫掠大幅度减少,几乎可说是杜绝了。

    有了蒙恬战车逞凶威,连复雁门,九原两郡之地,匈奴最近很老实。

    蒙恬是嬴扶苏死忠,宣传上便说其是随太子而来。

    蒙恬本意是想让嬴扶苏得西北边军军心,没想到却让西北村郭中的民众,对大秦太子恨不得跪下叩头表示感谢。

    谁能让他们活着。

    他们便效忠于谁。

    军心没得,先得民心的嬴扶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本想废除秦律中不得私自移居的律令,要西北村郭的秦人都搬到有高大城墙的城郡之中,为韩非所阻。

    理由很简单,不合适。

    其他地区暂且不论,只说西北,这条秦律的作用并不是送秦人给匈奴杀,其真正意义是种田。

    城郡范围的田地早就种完了,而这些土地根本不足以养活西北边军。西北边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这些便只能从民众征收。

    若是把所有民众都集中在城郡,那么只会造成一个结果,西北粮不够吃,人地两失。

    每一条政策的实行都是有内在逻辑,百害而无一利,实行者皆不得利政策确实有,但只是凤毛麟角罢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