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袭爵了-《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2/3)页

    夏原吉道:“上次御前会议,我们已经反对了通政司监督百官,现在骤然改变,怕是不妥吧!”

    蹇义想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上书谏言,六部九卿,每旬至通政司议论政务,讨论事情,协调统筹大事,由吏部牵头,通政司主持。”

    此言一出,夏原吉顿时大喜,高啊!

    六部尚书单独一个,对上内阁不占便宜,但是六部凑在一起,能够互相沟通,可就不怕内阁了。

    而且名义上放在通政司,算是给徐景昌一点甜头儿,可实际上却是吏部主持。

    通过这个通政司旬会,六部的地位就巩固了,而且也能更好落实政务,对陛下那里有交代,既能谋国,又能谋身。

    蹇义的功力可见一斑。

    “老兄上书,我也会追随,此刻陛下尚在犹豫之间,不知道将政务交给谁负责,只要咱们仔细劝说,未必不能成功。”

    这两位达成了一致,整个文官体系,全都运作起来。

    除了战损状态的兵部和工部,其他四部,加上督察院,大理寺,鸿胪寺,全都打着积极建言献策的目的,话里话外劝说朱棣,不要弄内阁,现有的各部衙门足够了,只要大家伙在通政司讨论一下,也就可以了。

    他们的举动很快又惊动了另外一些人,那就是翰林院,国子监,詹事府,还有六科廊……没错,这些衙门是传统的清水衙门,品级低,权力小,日子苦。

    还没有晋升的出路。

    朱棣从词臣当中挑选人员,进入内阁,辅政天子。

    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好的一条晋升途径。

    万万不可让六部得逞。

    别看这帮人品级低,但胜在数量多。

    比如翰林院检讨胡俨就直接指出,如果按照吏部的提议,等于将通政司变为政事堂,六部尚书就是两宋的同平章事,靠着旬会的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群相制。

    等于违背祖制,万不可答应。

    他这一上书,顿时引来了无数的附和。

    徐景昌每天就在通政司,乐颠颠看着争吵的奏疏,一堆支持蹇义,一堆支持胡俨,双方你来我往,简直妙不可言。

    “吵架好,越吵越好玩。统统都送给陛下,让陛下发愁去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