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识破身份-《北魏武侯》


    第(2/3)页

    各地矿山所炼精铁品质不尽相同,无法控制。手艺好的大匠凭经验,可以在冶铁过程中做出判断和调整。他们炼出的精铁,品质相差不大。可如果是一般的匠人,总会炼废几炉,再由大匠们的指导,才会慢慢那些积累经验,知道该如何去调整。”

    “那唐监正可想过这是为何吗?”

    “这……”

    唐轶有些尴尬的停顿了一下。

    “我也曾问过那些大匠,可他们也说不出来。只是认为祖师爷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沈兮瑶有看向杨恪,伸手从唐轶手中抽走手册。

    “陛下,这本手册虽然记录了些矿石特点,以及冶铁过程中炉火的控制、炭料的使用和后期的一些处理方式。

    可以说,即使是一名从未抡过锤的学徒,只要学会了这本书上的东西,就能成为一名大匠。

    可是,为什么要控制炉火?炭料只能使用木炭吗?石炭可不可以?

    这些问题无人可以解答。

    研究院就是要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找出冶炼中最节约成本的方法,此外还要研究出如何得到其他特性的精铁。比如更硬的精铁,或者韧性更高的精铁。

    不止如此,研究院还可以研究其他方面的事情,只要是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都可以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伟人说的话,总是没错的。

    御书房内,君臣几人都有些茫然。

    “沈常侍,朝廷也曾下旨,对于各部工匠所献的新方法、工具、技能等予以褒奖,这衙门有必要设立吗?”

    沈兮瑶却没有回答成康铭的提问,转过身面向唐轶。

    “唐监正,如何不考虑此书是我所献,那你对编撰此书的人是何评价。”

    唐轶略一沉吟。

    “此等做法难能可贵。像这种的技艺,是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往下传的。如果编纂成书,还愿意公开,世上罕有。”

    沈兮瑶也开口道:“目前各种技术的进步,只依赖于工匠们被动的推动,从没有主动的去研究。

    因为工匠们在实际生产中关注最多的只是制造,对于研究却很少很少

    此前历代也没有从朝廷的层面,去重视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运气好出现一两名天赋好的匠人,他们会推动相应技术的进步,国力就会有明显的上升。可要是没有这样的人,技术的发展就极为缓慢。

    加之工匠们对于各自的技艺都敝帚自珍,概不外传,甚至在临死之前才会把最关键的一些技术说出来。

    还有工匠们大多不识字,就算想要把一些独有的技艺记录下来,根本办不到。

    这些都造成技术只能通过口口相受流传下来,一旦流传出现中断,技术的进步就得重头开始。

    而有能力记录这些的人,并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记录,多多少少都会炫耀下文笔。

    可是这一炫耀就会造成工匠们看不懂,其他文人不知道具体情况,理解不了的局面。”

    这一番话,让御书房变得落针可闻。

    褚如朋、唐轶陷入了深思。

    成康铭有些摇头,似乎大不赞成这种说法。

    沈敖的表现最是复杂,眼神中透露着迷茫。

    在御书房中,作为沈兮瑶关系最亲近的人,从沈兮瑶踏入御书房时就觉察出了不对。

    毕竟作为一个女子,不会那样失礼的盯着唐轶一直看。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孙女所说的,身体中另一个魂魄的出现。

    穆建明目光低垂,不去看任何人。

    这些想法是他来这个世界这近两年时间里,不停探索后才定下的方向。

    既然老天让他来到这个世界,那么穆建明就要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

    具体要怎么做,穆建明也想过很多。

    在穆建明刚来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就试过了各种办法,确定了他根本没有系统或者其他的金手指,这种穿越人士的标配物件。

    既然没有这些东西,穆建明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