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陈天华来到学堂院中,似乎有些熟悉,他的脑袋瓜子里存有记忆,说明土根就在这里读的书,毕业之后又去了县城洋学堂混了半年。 他见几间教室里有不少学生,穿得很单薄,衣服补丁一个又一个的极为寒酸。 这些穷学生在教室里不时地哈气暖手,缩着身子听课。 正月没完,天气还很寒冷,穿得太单薄让人受不了。 “三爹,这学堂里贫寒子弟可以免学杂费吗?”他忍不住询问陪在身边的三伯父法康。 陈法康点头道: “对于学习用功,有志向的极少数寒门子弟,经校董会同意,可以免学杂费,但书本、笔墨需要自备,若真有神童,校董会也会资助其考取功名。” 陈天华刚才交费时才知,从去年开始,陈法康被校董会聘任为学堂督学,相当于后世的校长。 学堂里有正式开课的先生五名,教辅人员五名。 江浙之地,文风极盛,教学普及成度、识字率相比外地算是高的,尤其是被称为盛产‘绍兴师爷’的发祥地,不识字能行吗? 这里的百姓,家里最穷,也会节衣缩食、甚至于举债都得送孩子读书。 就算考不上功名,将来做个生意,当个帐房先生,伙计什么的也成,总比种田强吧。 反正,能识字的伙计工钱,比那些睁眼瞎的白木头,要高出不少。 陈土根就是个实例,父母亲送他上双栖学堂,又送他到县城,而县城还需要寄宿,费用肯定不低。 当然,这里的父母亲送孩子读书,可都是男孩,女孩就另当别论了。 在双栖学堂里的学生,只有不到十个女孩,占整个学生总数的一成还不到。 而这些女孩,可都是校董家族的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女孩子。 像幼娟这种年龄偏大,又是外姓的普通人家,来这里读书实属罕见,整个学堂里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唏嘘不已。 双栖学堂的课程表,大致如下: 晨读:先生带读,集体朗诵,抽人点读,老师评论。 习字:练习寸楷一百字以上。 经义:先生讲解四书五经。 午餐。 背诵:学生温习课本,背诵章句及课文。 辞章:先生讲诗、讲对联、讲古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