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你有没有女朋友?-《美利坚财富之路》
第(1/3)页
《纽约观察家》这份周刊的创始人,是亚瑟·卡特这个纽约地产商。
亚瑟创办并且经营这份杂志。
起初,主要是为了他的地产公司做推广宣传。
这份杂志一开始,主要也是关注的纽约与附近的地产业。
后来亚瑟·卡特发现这报纸卖的还不错,关键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促进自己地产公司的销售。
他就开始认真经营了。
只是他实力不足,再加上行业竞争激烈。
发展了二十来年,《纽约观察家》一直也就局限在纽约与附近的新泽西。
在其他地方,它并没什么名气。
每一期的销量,普遍也就3-5万份左右。
&5年以后,
随着互联网崛起,加上老的总编离职。
《纽约观察家》甚至开始走起下坡路,销量下跌,广告费下跌。
以前还能维持日常平衡,甚至多少赚点钱。
在那之后,开始每年亏钱。
要不是持有它,
对自己的地产公司有帮助的话,亚瑟·卡特早就卖掉它了。
进入2000年以后。
这份周刊每个月的亏损越来越严重。
以至于亚瑟·卡特都有点忍不了了。
他开始放出风声,说要卖掉这份周刊。
平行时空中,
他卖了好几年都卖不掉,一直到2006年才卖掉。
到那个时候,这份周刊的销量,每期只剩下两万多了。
在这个时空,
由于当时亚伯想要有自己的报纸,能够与可能出现的舆论进行打擂台的原因。
他让大卫·梅隆,
帮自己收购几份纽约有影响力的报纸。
纽约太阳报与纽约观察家,就这样成为了亚伯的囊中之物。
成为这两家报纸的老板以后,亚伯结合自己穿越者的经验。
对这两份报纸,都作出了改革。
事实证明,他在这方面根本没天赋。
他要求两份报纸做出的改革,反响并不大。
纽约观察家还好,因为连续一个月,每期都搞了一个名人专访。
又因为亚伯的原因,请的名人都是纽约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多少还是促进了纽约观察家销量的。
让它之前每期平均四万份左右的销量,增加到六到七万份左右。
这个增长量,实际上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周刊杂志中的大佬,《时代周刊》每期的销量,目前大概也就在十五万份左右。
《纽约观察家》要是每期都能够维持这个销量,那它会成为全美国日销量前二十的周刊之一。
而那个时候,已经改名的《美国太阳报》,日销量就10万份左右。
看起来比《纽约观察家》,可人家《纽约观察家》是周刊,一个星期一期。
《美国太阳报》是日报,每天一期。
在定价上,一份《纽约观察家》,差不多可以购买五份《美国太阳报》了。
也就是说,在史密斯风暴出现之前。
亚伯对自己买下的这两份报纸的改革,也就《纽约观察家》收益不错。
但这种收益,也并不是他的点子、创意有用。
而是他在纽约,现在多少有了点面子。
前面请的那些名人,都愿意给《纽约观察家》采访。
《美国太阳报》由于定位原因
,就没有这样的福利。
之前的报纸奖金又比较低,名气也低。
自然就得不到什么发展,还是原来那副样子。
好在这次全美国刮起了史密斯风暴。
亚伯这边,在大卫以及刚组建的公关部建议下。
用一个不算巧妙的办法,把自己身上的热度,转移一部分到《美国太阳报》身上。
这才让《美国太阳报》一下子火了起来,有了现在这种局面。
就是这种情况,其实是有点虚的。
《美国太阳报》现在每期能卖这么多。
起码有三分之一是因为报纸奖金,三分之一多一点是亚伯此时的热度,剩下的三分之一少一点才是报纸本身的实力。
等史密斯风暴在美国冷却下去,它要是还能维持这样的日销量。
那才能证明,
《美国太阳报》正式成为全美十大报纸之一。
现在的排名,是有点假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亚伯的热度。
让《美国太阳报》狠狠的吃了一波福利。
旁边的兄弟报纸《纽约观察家》,看的那叫一个眼红。
作为时事性与财经类型,必须标榜专业和高端的《纽约观察家》。
又不可能学习《美国太阳报》那种营销方式。
想来想去,编辑部便把主意打到了老板身上。
他们发现,
自己家的老板,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接受过任何一份报纸或者杂志的采访。
要是《纽约观察家》可以拿到老板这个一血的话。
显然可以在现在趁这个热度,将自己的名气,向全美国的精英好好推广一波。
这就有了今天,
《纽约观察家》派出的整个编辑部最精锐的一个采访小组,前来米高梅公司的总部采访亚伯。
采访小组一共四个人。
分别是一个灯光师,一个摄像师,一个编辑,还有一个记者。
其中编辑是领头者,还是《纽约观察家》总编辑迪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