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海落脚-《刘家大宅门》


    第(1/3)页

    7月的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乌云密布,不时地暴风骤雨,接连好几天。

    谁知上海丝价也像天气一样,落差很大,行情变化也快。

    刘镛有船家靠岸,自己就直奔丝行。

    刘镛到丝行一看,顿时傻了眼。牌子上写着:辑里丝每两收购价1两3白银。

    秋丝时节蚕少丝也少,质量虽然不比春丝,但也不会相差那么大。一合计,收购价每两丝一两白银,没想到辛辛苦苦运到上海,收购价却只有1.3两,除去雇船雇工费,几乎没有赚钱。

    刘镛像被冷水浇头一样,问:掌柜的丝价怎么跌得这样?伙计说:夏秋之季太平洋上台风频繁,外轮出不去也进不来,丝行不愿垫本压积,丝价当然就是大跌了。

    刘镛又问:价格什么时候能涨上去?

    伙计说:那可说不准,十天半月分文不动是常有的事。

    怎么办呢?刘镛急得团团转,心想:卖掉吧没钱赚;待涨呢不知要等多久,而南浔店中还在继续收购,怕是库房也快放满了。想到丝行伙计一番话,忽然眼前一亮:他想:我何不继续在上海也租间仓库,囤在此地等涨价再卖?于是,他在外马路附近租了个小仓库,把丝囤在那里,留下伙计阿荣看守,自己随船回南浔。

    回到南浔,刘镛看到南浔的丝价也大跌,很多丝行门前冷冷清清,不敢进货,不少丝船往回摇。

    刘镛见此情景,心中反而大喜。他到船码头,招呼船家:来来来,把丝运出来,逛一圈不卖,那是何事?

    船家无奈地说:行情那么不好,有哪家肯收?

    刘镛笑着说:我收,我收。价格照旧。

    听说“刘顺恒”丝行还在收购丝,而且价格照旧,顿时,刘顺’恒丝行门口门庭若市,挤满了前来销售的蚕农,一下子‘刘顺恒’丝行的仓库里放的满满的。

    一个蚕农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动情地对刘镛说:刘东家,您算帮了我大忙,家父重病在床,等着我把丝卖了,回去好给他治病。谁知,接连跑了几家,都说丝的行情不好,不敢收购。好在您行小情大,为我们蚕农着想,是菩萨再现。我宋洪生就住在辑里村,以后每年卖丝只认您一家。

    刘镛笑着说:谢谢老兄抬爱,还是赶快回去给家父治病要紧,不知家父得的什么病?

    宋洪生说:家父得的是痨病。

    刘镛哦了一声,接着说:那是富贵病。

    宋洪生无奈地说:是啊,一年到头,头在泥里,脚在泥里,做几个钱给家父治病都不够。

    刘镛看看宋洪生一副无奈的样子,拉开柜台,拿出5块大洋交给宋洪生,说:这点代交家父,不成敬意,让他安心养病。

    宋洪生千谢万谢。

    几家大的丝行都在私底下看刘镛笑话,议论刘镛。

    有的说:这个刘镛,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胆量。

    有人说:他家原本小本经营,就那么一点资本,亏了卖老婆都来不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