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锋芒(2)-《张浩朱允熥》
第(2/3)页
~~
常森走后,朱允熥再起产起身,走到寰宇全图前,默默观看。
他一直以来所筹划的,现在才露出端倪。
第一,精兵简政,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裁撤掉没有必要养活的军队。在精兵简政的同时,出了兵员数目之外,还有国家的真正人口,田亩精准的清查。
第二,依地而治。
各地各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治理。南方沿海商贸发达的地带,一味的强调农耕是舍本逐末。但国无农不稳,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商业越发兴旺的时候,内陆的粮仓越发的重要。
在他未来的计划中,南方以湖广为粮仓,关乎长江中下游的肚皮问题。北方以山东河南为粮仓,涉及到边军的军粮。
而沿海地带,则是大明帝国的钱袋子。
商业上的事不干预,农业上的事要抓紧。左手钱,右手粮。
粮食问题到任何时候都是大问题,原本时空大明朝等到嘉靖时期,浙江等地数次闹出饥荒,才开始重视这个事。而到了大清朝,虽是号称闭关锁国,可清朝的统治者却看清了这个问题。
钱袋不能丢,但必须给钱袋子找个粮票。
所以到了大清朝,湖广熟太下足。
其实最好的粮仓,除了湖广之外,就是那一片白山黑水,那一片最肥沃的土地。
在后世,光是黑吉两省每年的粮食,就可以养活三分之二的人口,大平原耕地多,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
但此时,那边他妈的东北虎比人多,帝国暂时没有那个资本,也没那那个能力去开发。
当然除了建设粮仓的重要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通过对农业的重视,同过移民开垦,通过国家手段进行屯田兴修水利,可以把地方上原有的格局打破。
此后,取消丁税实行按亩收税,官绅一体纳粮,取消特权阶层才能事半功倍。
前两点,可以保证帝国的稳定,还有源源不断的,良性的财政循环。
有这前两点,才能保证第三点。
第三,才是开拓。
而这三点中,其实第三点最容易。
~~
却说常森着急忙活回了家,进门之后就找兄长常升,但不巧的是常升正在军营之中。
他心中急不可耐,连衣服都不换就吩咐身边长随,“赶紧把金先生请来!”
一盏茶的时间之后,一位三旬年纪的儒雅书生,来到常森面前。
“先生快坐!”
别看常森他们这些无人看不起读书人,可他们心里知道,有事还得找读书人参谋。各勋贵之家找幕僚师爷,是不成文的规矩。
常家这位金先生,名金幼孜,也是大有来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