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招贤令-《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第(1/3)页
赵括又想到唐朝的两税法,还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最后清朝的「摊丁入亩。」
这些制度和赵国现在的制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舍人而税地,」整体上一步一步完善。
但是这些制度却不适合在赵国使用。
比如摊丁入亩,将丁税平摊入田税之中,国家设置固定额度,统一征收地丁银。
但是赵国农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上田能够一年两熟,而下田一年一熟还要轮休,亩产相差好几倍,如果平摊,那些种下田的就没法活了。
又不可能给所有人平分上田、中田和下田。
而且摊丁入亩时间长了之后,所有的上田就都会集中到贵族官绅手中,而普通百姓手中只剩下下田,甚至无田。
满清的制度只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收到足额的赋税,其他的完全不管。
赵括却不可能这么做。
而且赵国还有一种清朝没有的特产:游侠。
本来有口赋,有农税,这些家伙都不种地,天天到处行侠仗义。
若是取消了口赋,分摊到农税之中,游侠一身轻,那还得了?大街上不全是刘邦这样整天无所事事的游侠?
哪个君主受得了?
赵括不会像商鞅一样将百姓牢牢绑在土地上,动弹不得,更不可能扩大游侠的数量,来影响国家的统治。
「本王突然想到我赵国的税制。一直以来,我赵国的税制都是按地收税,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大家都清楚,而秦国的税制相较于我国的税制显然更为先进……」赵括将商鞅的制度说了一遍。
「大王打算改税制?」所有人都放下笔凝重地看着赵括,这可是大事啊。
农税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任何一个变动都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带来一个强盛的国家,也可能是让一个国家迅速走向衰败。
任何一个国家改革都会慎重慎重再慎重,甚至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改革。
「原来卫鞅改税制是这个原因。」
魏齐恍然大悟,他一直觉得商鞅的税制很傻,而且极其没有人性,原来自己和商鞅还差着境界呢。
商鞅的税制从理论上来说是落后的,但是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商鞅的制度却是最为先进的。
秦国之所以这么强大,商鞅功不可没。
「既然商鞅的制度好,那不如我们就改成商鞅的制度,至于弊端,那都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以后再想办法不就行了。」
剧辛说道,他对变法改革并不反感,以前在燕国的时候,他也是辅左过燕昭王改革的。
「但是商鞅的制度对地少和没有地的流民以及其他从业者非常不利,不适用于我国。」虞信摇了摇头。
按照商鞅的制度,商人还有游侠等人即便是没有地,但是仍然要缴纳农税。
除此之外,商人还要缴纳商税和承担更重的劳役。
这里面很不合理,但是商鞅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所有人束缚在农田上,减少游侠商人之类不事生产者的数量,同时鼓励百姓获得更多的土地去上阵杀敌。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东方六国有很多商人和游侠,秦国的商人和游侠却很少,实在是在秦国混不下去。
然而赵国不一样。
赵国农业不发达,但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国内的大商人比比皆是,卓家,郭家……
商税也是赵国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和商鞅一样重农抑商,赵国的半条命就没了。
赵国只能重农重商,一个都不能丢。
「先等一等,还有其他几种制度,大家都听一下。」赵括拍了拍手掌,打断众人的谈话。接着将唐朝的两税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讲了一遍,然后问道:「大家觉得哪个制度适合我国?」
「都不太适合。」蔺相如皱着眉说道。
这些制度理论上都很好,但是一旦实施下来就不是一回事了,而且不符合赵国的国情。
「大王刚刚说的两税制,里面有一项是根据上田、中田、下田征收不同的赋税,赋税的额度有国家下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据每年的产量征收,或许我们可以试试这个。」虞信想了一下,觉得只有这个制度适合现在的赵国。
「怎么保证下面的官员不会多征或是少征?如果遇到灾年怎么办?」魏齐反问道。
「可以根据每个地区最近几年的亩产和总产量,以及附近几个地区的亩产和总产量,分析是否有官员谎报。除此之外,每隔五年重新统计一次上田、中田、下田的亩数,以此来计算对应的租税,对于数值相差较大的地方进行彻查。同时将年景分为丰年、平年、灾年,不同年景收取不同的租税。」虞信说道。
这种情况除非所有人都疯了,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否则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那如果有官绅下田换上田,上田换下田呢?」蔺相如问道。
天下攘攘为利往,不要高看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节操,连平原君赵胜都偷税漏税,可想而知其他官员是什么样子。
肯定会有官绅将自己的上田报成下田,以此来减少赋税。同时为了防止被上面发现,将别人的下田报成上田,总量不变,亩产不变,国家根本发现不了。
「易地做官,地方官员禁制在本地做官,禁制在所任辖区内买地。相邻的乡县互相监督。」赵括想到古代的易地做官制度,开口说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