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罗马之子(下)-《紫塞秋风杨霆风》
第(2/3)页
贺若弼上前一步,抽出地里的标枪,说道:“我当初游历天下,曾听热那亚的商人们说过,此乃罗马配重式标枪,即可近战,也可远距离使用,连接的部分,使用木钉固定,为使重标枪增加贯穿力而在枪头增加了重量,一般使用铅制物灌在枪头,在投射的瞬间拉动绳索,使标枪旋转前进,可刺破盾牌或盔甲,起到打乱敌军阵型和削弱敌人的作用。”
杨霆风失笑道:“果然与中原的标枪不同,等我闲了,必然好好研究。”不知为何,说起标枪,杨霆风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曹无名的身影,二人最后一次相见,曹无名便是身背一十三支标枪......
萧狼问道:“这标枪看起来,也只是制作精良些,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他话音刚落,众人也纷纷附和。
贺若弼则摇头道:“你们,可别小看了这种标枪。据热那亚的商人们说,他们罗马军团,全军都装备有这种标枪和战剑大盾,军官与士卒的装备差别很小。战斗开始,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将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在标枪掷出之后便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近身格斗。后面六至七列士兵再投掷标枪。接着,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军团精锐士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而最精锐的老兵,只有在战局僵持不下与军团撤退时才得亲自上场。”
他娓娓道来,众人专心致志听着。
杨霆风则是忽然想起,师父曾经给他讲过,在三国时期,西凉军阀马超,手下便有一支罗马军团。
据传,马超跟曹操对战的时候,有一部分兵士用的是西方的罗马方阵,即橹盾,又用可以投掷的标枪,这都跟以前的罗马帝国兵团战法类似。
所以曹操手下才说“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当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大军向东入侵帕提亚,遭帕提亚的军队围歼,六千罗马军队又向东面突围,逃至哈萨克汗国。
后来,西汉将领陈汤(喊出那句著名的霸气语录“敢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出处人)和甘延寿,在康居与匈奴的郅支单于战斗时,这支罗马军队正在当匈奴的雇佣军,跟汉军打上了。
最终,罗马军队战败被俘。
而当时的汉朝,相当强大,在西域都护陈汤和甘延寿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为宽大的处理。
汉朝不仅允许该军自行筑城驻扎,并为大汉保卫边防,于是,这群幸存的罗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骊靬。
而马超的先祖‘伏波将军’马援正是那一代的军事长官。
所以,在马超军团中,拥有罗马人的后裔军队,也并不稀奇。
而在遥远的罗马,在执政官盖乌斯·马略军革后,军团中不再有这种不同横列兵种的区分,但仍使用这种交替轮换进行作战的方式。
也就是依靠这种战术,罗马军团扫南荡北,无可阻挡,灭了无数的国家,版图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则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全盛时期的罗马,控制了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便在这时,忽听古城外杀声大作,箭矢的破空声此起彼伏,牒云陌急匆匆的进来,汇报说古城外围有情况。
杨霆风低喝道:“出去看看!”其他统领也无不色变,随他一同出去。
众人一路行去,一面说着话,一面穿出了锡柳城中心废墟,这座土城已看不到什么完整的民居,只有几百堵被火熏黑了的泥墙,还兀自挺立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