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就这样?-《华娱:从神雕侠侣开始》
第(1/3)页
“《致青春》你自己不拍?”俞晨疑惑的问道。
“不拍,这种我还自己拍干什么?杨世民帮我做了两部电影的副导演了,我觉得他拍部青春电影已经够水平了,我做个监制就行。”宋鲁挥了挥手。
“那我们要签下杨世民作为我们的签约导演吗?我觉得你上次说不签约导演这样不好,万一被我们培养出他,他名气与水平都打出来了,然后被别人撬走了那我们岂不是亏了?”俞晨说道。
“不,不用做签约导演。我们跟杨世民签……五部以上的电影合约就行,这五部电影一定是要通过我们的绿灯系统的电影,或者是公司指派给他的项目。导演费就一个基本导演费加票房分成,基本导演费就是总投资的5-10%之间,最低5%,然后下一部根据上一部是否赢利调高一个点的基础片酬,最高不超过10%。剩下的导演酬劳,就按票房的2-6%来分成。以后所有导演的片酬计算方法都是如此,包括我的。如果导演自带投资,那投资按投资算,导演费按导演费算,同样的,制片人费用我们也要制一个差不多的比例。这样是为了激励大家做出更好的做品,想拿高报酬,那就做好电影。”宋鲁给做了个规定。
“啊?那,五部电影没有时间限制吗?一辈拍五部?”俞晨问道。
“当然不了,十年内完成。”宋鲁说道。
“那如果签约了导演拍片一直亏呢?”俞晨再问。
“连续亏两部就不要派单给他,他其它的时间自由接拍别人的片,如果这期间他的水平有长进了,观众也认可了,那就继续派单给他,如果没有长进,等十年合约期一过就结束合同。”
宋鲁说完俞晨点了点头,但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宋总,照你说的导演与制片人的酬劳都是按投资额的比例拿的,那会不会导演与制片人一致推高投资比例呢?”俞晨问道。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业余,什么是绿灯系统?绿灯系列的考查的第一项就是题材,比如说青春电影题材的票房是有天花板,像《那些年》这样的是特殊情况,一是开劈了新类型,二是有图书打底。像《致青春》电影它的理论的最高票房会是多少?以《那些年》票房为基准乘以年票房增长率,基本上就是《致青春》的票房天花板了。”
“绿灯系统一般做的题材票房标准是取中位数,就是统计同类型的所有票房除以影片数,这个是比较靠谱的票房目标。再照这个票房标准倒推制片成本,就能得出大概投资多少钱了。像青春片这种没有历史数据来参考中位数的,我们只能用天花板的票房除以二,这是最有可能达到的理想票房,在这个理想票房上倒推公司收入,收入的70%大概就是最高成本,30%是预计利润,最多就是持平保本是最低底线。”
“《那些年》国内最终票房是2.13亿,05年全年票房20亿,06年全年大概是28亿,增长了140%,明年全年票房大概会是39亿。也就是说《致青春》如果明年上映,它的票房天花板就会在2.98亿。这个天花板数据再除以二,大概1.5亿是最有可能达到的票房,1.5亿的票房出品方最终到手的大概是五千万,五千万的70%是三千五百万,也就是《致青春》的制片成本不要超过三千五百万。”
“所以你以为投多少钱是由制片人或导演说了算的?兄弟啊,你是制片人啊,这是你的专业,以后不问这种问题了。”宋鲁说道。
“嗐,我这被绕懵了,好吧,明白了。”俞晨有点歉意的说道,他刚才确实是绕到了另一个概念漏洞中去了。
“没事,制片人一定要会算账,脑瓜子里一定要随时有个算盘……不,算盘还不行,要有一个计算器,瞬间就能计算出成本、预估票房与收益。”宋鲁提醒俞晨,他当然知道刚才俞晨是绕糊涂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