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对此李孟羲有发言权,前世和好朋友们爬山,三四百米高的一个山,爬上去半条命快没了。

    不是在山里生活,掌握不了上下山时省力的诀窍,差距有专业运动员和非专业运动员的区别那么大。

    所以,让士兵职能更细分是精兵化过程中必然要走的路。

    李孟羲的建议,是刘备和关羽两人从未想到的。

    两人认真讨论起来,半天后,刘备迟疑,“涿郡不多山,山民怕是难找。”

    “无妨。”李孟羲把手一挥,“再遇黄巾,我军必然还胜,必然还有俘虏,必然还要扩军。早晚能遇到山民。”

    “我看,每有俘虏,可着人细细挑选,木匠单为一营,铁匠单为一营,医师单为一营,但凡有用且难得之人才,皆可细细甄别安排。”

    刘备稍作沉思,“甚好。云长,我看此可为永例也。”

    关羽点头赞同。

    每打一仗,安排俘虏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从俘虏中挑选人才,确实必要。

    李孟羲又问,军中弓弩到底有多少。

    “我军本有,加上大兴山一战缴获,如今有臂张弩二十五,手(喵)弩十七,弓二百余。”关羽如数家珍,细细说到。

    “弓竟有两百余?”李孟羲诧异。

    关羽摇头,“虽有弓两百余张,战弓仅有不到五十张,余者皆为猎弓。”

    也就是说,除了刘关张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骑兵们带的弓,近千义军,只能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队。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细想,黄巾程远志和邓茂部万余黄巾,也就几百张弓,几百张弩,黄巾更寒酸。

    弓弩部队一时半会建不起来,刀枪好造,有铁就能找铁匠打,弓弩的技术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没得找。

    “对了,还有,可把会骑术的人,一并找出来。”李孟羲皱眉,“我军缺马,骑士找到之后,单编一营,尽可能不让他们上阵厮杀,以免过早损耗。”

    李孟羲这个观点,刘备和关羽不敢苟同。

    “这……”刘备欲言又止,“军中士卒,当一视同仁,有人阵前厮杀,有人阵后窝藏,如此岂不军心不一?”

    刘备如此说,关羽也拂须称是。

    他两人都认为,会骑术的人虽难得,但不该过于优待。

    李孟羲不由摇头。

    性价比啊,没有马蹬和马鞍,从零培养一个其实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