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最终的决战-《伐清1652》
第(1/3)页
东南巨变很快引发的西南各地局势的变化,岳乐不得不放弃驰援武昌城的计划,将线国安所部留驻闽北,同时让陈泰所部完成军事动员,作为福建战局的机动力量,随时听候调遣。
而他原本部署在赣东的数千清军也匆匆从汀州府入闽,支援正在漳州府北部负隅顽抗的尚可喜。
郑成功虽然已经引起了清廷的重视,但和李定国比起来,却还是差得太多了。再加上福建有线国安和陈泰,岳乐并不担心。
李定国和尚可喜斗智斗勇了十数日,虽然最后窦名望率兵从潮州府赶来,但他们还没来得及发动攻击,岳乐的赣东援军便已经抵达。
最终,李定国只好扎下坚固的营盘,让窦名望率军留下,和清军对峙。
福建的地理形势使得大军粮草的运输十分困难,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加之李定国大军云集,又无法事先准备,若是强行重兵驻守,或是强攻城池,只能是凶多吉少。
而且,孙征淇此时还在漳州府城,李定国虽然救回了儿子,但经此一事之后,已经完全不能放心这个危险的小子。
所以,重重考虑之下,李定国最终还是率兵回到了漳州府城,亲自坐镇,顺便和郑成功联系,以商议福建战事,以及表明自己的不得已。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孙征淇收到了孙可望的最新命令,并没有和他争夺漳州府城的计划,只是要确保刘国轩这个反正将领在漳州府城的地位。
局势突变使得孙征淇等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孙可望考虑到大局,也不计较这一城一池的得失,干脆让李定国和郑成功自己在福建和清军斗。
对于孙征淇的要求,李定国一开始并不愿意,但又想到了优待刘国轩在福建今后的战事中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最终在幕僚的建议下,还是勉强答应了下来,并恩威并施,想要将刘国轩收归麾下。
至于刘国轩,在孙征淇带着彭信古和陈少川离开之后,虽然临别之际,话说得很好听,但他明白:他实际上已经被抛弃了!
身处如此乱局之中,刘国轩想过很多种可能,但还是没想到自己会那么容易就被新主抛弃。
作为一个新近反正的绿营将领,刘国轩无论是对孙可望还是对李定国,亦或者是郑成功,都没什么忠心可言。但他却看得懂局势,至少从漳州大战来看,还是孙可望最强。
于是乎,作为最强二五仔的刘国轩,又再次准备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艰辛奋斗历程。
郑成功那边自然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李定国和孙可望两人,最终谁赢,刘国轩自然就跟着谁。
而因为实力不足,一直周旋于明清之间偷偷发育,后知后觉的郑成功此时也终于占据了二府之地。他辛苦训练的铁人兵也终于在野战中取得了几场胜利,甚至还有对耿继茂所部骑兵的胜利。
以步对骑,配合着火器,在野战中取胜,这对于郑军来说意义重大,更被郑成功视为自己真正获得了争夺天下资本的象征。
不过,随着线国安和陈泰的兵马开始动员,郑军的军事进攻也开始收敛,逐步转为了固守收复城池的军事防御。
这一次,有李定国牵制另外一半清军,己方又兵强马壮,郑成功终于有了守住城池,获得根据地的可能。
这种局势之下,远在北京的顺治皇帝就坐不住了,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商讨,最终决定让北京方面的八旗军提前行动,南下支援武昌城的洪承畴大军。
岳乐此时已经焦头烂额,福建的战事危急,李定国又没有继续投入真正的主力,这使得他根本不敢撤走赣南二府的驻军。而赣东方面的清军兵力不足,使得他无力发动新的进攻。
由此,江西福建二省,李定国,郑成功虽然取得了只要突破,但并没有能够打破双方战略相持的局面。
相较而言,北面的四川和湖北方面,战事就要激烈得多。
只是,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四川主帅,蜀王刘文秀又又又开始轻敌冒进了。然后,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一开始刘文秀派出精兵轻装简行,从川西北绕道汉中,企图避开吴三桂的主力,在北面战场取得突破,倒也没遇到什么阻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