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余枝眼睛一亮:“大宝在读四书五经?你年纪还小,四书里面已经读完了三本,学的不少了。” 说着,他忍不住问:“可否让余叔叔出题,考考你?” 阿志倒是从来不会对考校怯场,反而正襟危坐,满脸认真地道:“您说。” 余枝思索了一番,想了一个没有太难的问题问他:“解释一句话的含义吧——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何意?” 古时的书籍都不包含标点,为了不影响阿志的理解,余枝连断句都不曾,只把几个字连起来读,看他有没有理解。 没想到小男孩却笑了笑,他的五官脸型酷似林桡,一时间仿佛是缩小版的“林兄”在冲余枝发笑。 “余叔,你这考校未免太简单了些,”阿志自信满满,侃侃而谈,“这句话应该读成‘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说,若是早上明白了道理,即便是到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余枝微笑点头,没有反驳。 若说《论语》的解释,百年来有无数个版本,而孔子最有名的这几句话也被世人冠以各种名目,众说纷纭。 反倒阿志这种孩子理解的、最简单淳朴的解释,才称得上返璞归真。 余枝笑着道:“既然《论语》学的不错,我便问问你别的。《大学》里,人莫知……” 他拉长了语调,示意阿志接下去。 小男孩点点头,继续道:“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余枝点头:“你的断句没有问题,想来也是真的理解了这句话是什么含义?” 阿志毫不犹豫地张口就来:“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也看不到自家庄稼和苗的丰硕。” 余枝笑着说:“字面上是这个意思,可是大宝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怎么自家的孩子,反倒看不见他的毛病;而自家的庄稼,又时时显得不那么茂盛呢?” 这个问题对于七岁多的孩子来说,显然有些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可是阿志早熟,很多事情他见过一次便能懂得道理。 四书里的内容,姚峰不可能每一句都给他讲过,很多都是他自己理解到的。 小男孩略一思索,便开口道:“阿娘总觉得我和弟弟妹妹是世上最听话最可爱的孩子,这个道理很容易懂——阿娘对我们满怀爱意,她看我们时,自然处处都好。” 余枝点头,认可了他前半句的理解。 阿志不太明白后面,却也试图解释了:“至于为什么农人总觉得自家的庄稼不够好……好与坏都是比较出来的,就像妹妹平时吃东西,总觉得我手上的要好吃些,明明都是一样的……” 阿思莫名被哥哥提起,疑惑地“啊?”了一声。 男孩迟疑了一下,不确定自己的比喻是否恰当。 余枝鼓励地看着阿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明明都是一样的,却觉得别人家的好,是一种不满足的心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