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离开都城不久,众人改为乘船。 沿着大河溯游而上,差不多走到潼关附近,也即“几”字形右边横竖交叉的地方,杨昭突感风寒,接连好几天高烧不退。 东宫众人都慌了手脚,四处搜罗名医。 杨遇安私下查探过杨昭状态, 其实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单纯的天生体虚,在一个地方好好养着问题不大。 一旦劳碌过渡,就容易得病。 估计先前从京师没日没夜赶路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病根。 最后船上医者也给出差不多的建议,让他立即回京养病。 若是能请出隐居京师近郊终南山上的孙药王,说不定还有希望治好体虚之症。 “我如果回京,就来不及护送你去杨氏祖地了。”杨昭卧病在床, 仍不忘争夺逆鳞的事, “就怕我不在,四叔与二弟给你使绊子……” “殿下这个身子,还是别去塞外苦寒之地了。”杨遇安看着气虚衰弱的杨昭,摇头道,“万一你有个好歹,你祖母怕是会直接杀了我。” 且说,杨氏先祖,按照朝廷官方说辞,可以一路追溯到东汉太尉杨震,也就是鼎鼎大名有“四世三公”之誉的弘农杨氏。 不过弘农杨氏历来家大业大,年代又太久远,族谱早就记载不清了。 甚至杨隋是不是真的弘农杨氏之后,都还两说。 所以一个相对靠谱的先祖,是年代稍近一些,曾在北魏初年担任武川镇司马的杨元寿。 北魏边镇,是北魏一朝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防线,其中以六镇最为著名。 自古边地出猛将, 六镇也不例外。 其中又以武川镇走出最多柱国大能,如今都成了关陇世族的一部分:独孤、宇文,杨、李…… 杨元寿担任武川镇司马一职后,便举家搬迁了此地,自成一脉,此后子孙后代能人辈出,到了杨坚这一代终于出了个皇帝。 那里自然成了杨隋的龙兴之地。 不过武川镇旧址远在塞外阴山,从这里过去,距离不比杨遇安回江南更近,以杨昭眼下状态,肯定是经不起这种折腾了。 杨昭也明白这个道理,无奈之下,只得手书一封,让杨遇安到时转交那附近的亲信,帮忙关照一二。 …… 杨昭急着回京师养病,与杨遇安分道扬镳,在潼关转入西行的永通渠,也即因避讳皇帝杨广而改名的“广通渠”。 而杨遇安则继续沿着大河几字形右边一竖北上出塞。 期间一边用河水浇花,一边用功德水修行, 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