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何笑江东无名士(5000字)-《替汉》


    第(2/3)页

    而任命张纮为中央官员这个阳谋当时就是荀彧向曹操提出来的。借朝廷大义行阳谋,堂堂正正以势制之。

    这算是荀彧对刚进入许都的张纮进行的一个试探,想看看这个被孙策寄予厚望的“江东二张”之一的张纮会如何应对。

    阳谋的特点就是不难被看穿意图,但是就算看穿意图了,也无可奈何,事情只能顺从施计人的意愿那般进行下去。

    所以面对阳谋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应对,是后发制人,还是无可奈何?

    张纮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任命,另一个是不从,接受任命就等于是荀彧的计谋成了,一举三得。

    若是不从的话,张纮能接受孙策的任命却拒绝天子的委任,其中的意味就足以诛心了。

    只要张纮这么做了,张纮的处境不说,孙策数年以来营造的尊奉王室的形象也会大大受损。

    虽然拒绝天子任命却效忠各地诸侯是如今很多人的做法,但是张纮现在不是在江东,要是在江东不想就不想,理由多的是。

    例如因为距离遥远没收到诏命呀,或者是我想去但路途遥远,山贼阻拦了道路我去不了等等。

    但现在张纮就在许都,这就让张纮很被动了,接受还是不接受,是他当下几乎马上要做出的选择。

    荀彧本来以为张纮会拒绝,但没想到当黄门官向张纮宣达天子任命时,张纮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脸上一点波澜都没。

    荀彧在张纮接下任命后,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计谋已成,张纮为江东正名之举已不可行。

    但张纮接下来的一系列骚操作简直刷新了荀彧对名士两个字的认知三观。

    张纮在接受侍御史的任职之后,那他就是正式的汉朝中央官员,而不再是外臣,一些事做起来反而更加没有顾及了。

    张纮除了每日去官署之外,空闲的时间都在家中设宴,或者去朝中各大臣的府邸串门。

    张纮名声摆在那里,而且张纮和孔融是知己好友,孔融知道张纮来许都了,高兴的不得了,经常结伴而行。

    就这样当世两大名士一同邀请人饮宴,基本上许都的名流都会给面子,而两大名士一起上门串门,这更是长脸的事,被串门的公卿也挺高兴的。

    就这样,张纮在许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不是请人就是被请。

    而且在宴会上的不是公卿就是张纮的知旧,结果不知何时起,宴会上不再谈论经义,而是品评起当世英雄来。

    等方向变了之后,张纮就在这些宴会上陈述孙策材略绝异并且平定三郡的事迹,还说孙策忠敬款诚,心向王室。

    说完孙策说孙坚,说当初孙坚讨董时是如何的功劳卓著,如何的舍生忘死。

    诸侯讨董仅是十年以前的事,宴会上的不少公卿都亲身经历过,被张纮这么一说,都或多或少的回忆起来了。

    诸侯讨董时,谁势力最大不好说,但功劳最大者非孙坚莫属,讨董中最积极的就是他了。

    表现在众人眼中的就是孙坚是个大忠臣,现在的司空曹操都要排第二。

    连董卓自己都亲口说过,“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回忆被勾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且张纮不是就在一次宴会上为孙坚孙策父子代言,而是连续几次,这在许都引发了一股赞美孙坚孙策父子的热潮。

    几日后,深感亏待忠臣的孔融坐不住了,他亲自上书天子请求厚赏孙策,以慰忠臣之心。

    在孔融上书后,帝党纷纷跟进,当时董承等都还在,帝党的人可不少。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厚赏孙策可以激励如今天下间还心存天子的人,也许还能交好孙策,将来引为外援,制衡曹操。

    就这样不过几日,许都的许多官员都纷纷上书厚赏孙策,而这些上书,身为尚书令的荀彧是第一个收到的。

    在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荀彧当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礼乐崩坏,但竟然不知道如今所谓名士的下限已经这么低了。

    虽然如今上书的基本都是帝党,但荀彧知道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谁。

    他现在才想明白,张纮当时审时度势,知道他这个阳谋破解不容易。

    所以他不如顺水推舟,接下任命让自己放松警惕,然后正好利用这个任命让自己成为孙策在朝中的代言人,通过侍御史的身份为孙策谋取另外的好处。

    好一个以退为进。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让荀彧压下这些上书,但随后刘协竟也特地垂问起了这件事,知道压不住的荀彧无奈之下只得将那些上书如数上奏。

    在群情及天子意动之下,又加上那时孙策正好攻破了庐江刘勋,吸收了袁术遗留下来的军事遗产,声威更盛。

    无奈之下,曹操也只得派使者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要知道朝廷之前仅仅封了孙策为骑都尉,让孙策袭爵乌程侯而已。

    因为这件事,曹操开始对张纮重视起来。

    曹操后来赏赐张纮金数百,美女若干,一座华美的府邸,并且这座府邸是与荀彧府邸相比邻的,以此显示对张纮的爱重,但张纮都一一婉拒了。

    在那件事后,张纮整个人就变得很是低调,除了在朝会和官署时他会出现之外,平时就是个老宅男,让曹操有一种有情无处使的感觉。

    ……

    建安四年末,陈琳为袁绍写就的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传到中原,震惊了整个许都。

    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陈琳之文采一时间为无数士人所敬仰。

    但事后陈琳听闻张纮在许都,以为张纮为曹操效力了,对左右惊道,“子纲在,曹公必有回檄。”

    这件事传到曹操耳中后,正为陈琳檄文所苦的他大喜,想让张纮为其写一封讨袁檄文,张纮却在以“才疏学浅,无从下笔”为由婉拒了曹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