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青作沉思状,完全无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和怒斥。 这更是引来在场读书人更大的愤怒。 方才李青一系列的言论,着实大逆不道。 唯有先接受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个思想。 才能认可李青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 在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儒生,都食古不化, 迂腐至极。 认为先贤所言,就一定是对的。 尤其是孔圣的思想,代表着绝对的至理,不容任何人反对。 类似稷山书院山长司马镜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孔嵬内心深处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之后,想象着如若自己不是孔圣后代,能否接受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 最后他发现,一旦摘去自己的出身之后, 站在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角度,站在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 那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是正确的! 没有百姓,哪来的国家,又哪里来的君王。 最终进行一番激励的心理斗争之后,孔嵬还是站了出来。 打断众人对李青的批判和谩骂,朗声道: “诸位肃静!!” “此次辩题, 乃君王欲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当何如。其余之事,暂且搁置。且先听李青对治国之道的阐述。” 作为国子监祭酒, 孔嵬的在文坛上的地位无疑是超然的。 在座的大儒,任何一位都比不上他。 大周读书人,对他也颇为敬仰。 他开口之后,现场也开始慢慢恢复的宁静。 李青已经想到以什么思想开宗立言, 察觉到孔嵬的好意之后,对他报以一个笑容。 随后说道:“吾观人族历史,从上古乱世诸侯征战不休,至人皇开创黄金盛世,又至如今七国争锋。古来君王治国之道有三。” “上等治国之道为帝道,中等治国之道为王道,下等治国之道为霸道。” 帝道,王道,霸道。 这三种治国之道,在座之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司马镜问道:“何为帝道?” 李青回道:“上古时期,鸿帝执政,诸侯互相征战,暴虐百姓。然而鸿帝不能征,且欲侵凌诸侯。 于是尚未登临人皇的“政”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与鸿帝战于琉璃山,三战而得其志。 既得其志,而不夺其位,不图名利,非大仁大义者谁能为此? 当时又有诸侯“赤王”, 与“政”并无怨仇,只毒害他处。 而“政”不远千里为民除害,战于煌原,擒杀赤王。 “政”不畏强暴,敢于为民除害,非大智大勇者谁能为此? “政”未登临人皇之位时,为民谋利,争先恐后。为民除害,一往无前。 他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安宁,所以最后一统天下,被百姓们拥戴为人皇。 为民排除万难,不辞劳苦,不言退缩,这就是帝者的无往不胜之道! 帝道,兼容王道与霸道。 但唯有如人皇一般,拥有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品德,方能效仿此道。 然而,此类君王,自人皇之后,至今尚未诞生一位。” 众人闻言,即便是朱九渊也不禁点头。 李青以人族之中,最受人敬仰的人皇为例,总结他的治国之道。 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认可。 司马镜听后,更加对王道和霸道好奇起来。 追问道:“何为王道?” 原先怒斥和批判李青的读书人,此时一个个凝神期待。 李青回道:“帝道无往不胜,王道无败而必胜。 自孔圣之后,君王皆以礼治国,以德为政。 所谓王道,便是君王、官员拥有高尚的德行。 处于高尚的德行,君王的行为大抵都是仁爱万民。 于是仁道之君,往往用德行来教化百姓,谓之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王道治国,实行仁政,能赢得百姓的拥护,使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拥有如此高尚德行之君王,古来鲜有。 便是当代君王德行高尚,又岂能保证后世君王,同样德行高尚? 因此,我以为君王有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品德,便奉行帝道,一统天下。 君王德行高尚时,可以王道治国,无败而必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