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款产品滞销,倒是也不能将李宪击溃。他没有那么玻璃心,只是觉得一剪梅这个BGM有着独特的魅力。 办公室里那出,就算是戏精附体吧。 不过很明显,不懂梗的朱峰是吓坏了,在将老朱找来了将李宪情绪“稳定住”之后,便立刻召集厂里的业务员开会,做回访。 看着珠峰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李宪将其制止住了,亲自拿起了电话,给几个平时销量不错的地区代理商打去了电话。 第一个打去的,就是北林地区的代理商。 电话很快捷通,当李宪问及那老板对邦业精装怎么看的时候,对方是一肚子的苦水; “李经理,其实我们也想把这款酒卖好啊、一样是卖酒,邦业白平装现在一瓶我们赚三毛,但是精装每卖一瓶我们能赚四块,当然是想把这个产品走出量来的。可是真是没人买啊!” 听到代理商这么说,李宪不禁问到了原因。他首先想到的是价位和广告的问题。 93年,市场经济刚刚打开。大量的商品扎堆面向市场,习惯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用票求购,可以说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谁能占领曝光度,谁能占领顾客的认知度,谁能霸占住市场的眼球,谁就是王。 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这段特殊的交替时期称为营销时代,说的就是在这个年代,商品的本质品质对市场起到的作用,要远远的低于营销带来的作用。 纵观中华的企业发展历程,几乎所有在90年代初崛起的企业,都离不开营销二字。 最著名的是联想,柳传知就是后来经济学家们嘴里“市场派”的一个资深代表。当初联想发展到瓶颈期的时候,联想的创始人之一,时任集团总工程师的倪中南曾经极力发展芯片技术,但是柳传知认为投入技术会消耗集团大量资源而且成果未知,不如大力深挖市场来得实在。 于是倪中南这个技术派的芯片计划搁浅,后来柳趁着外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华市场,国人企业家们奋力反抗的浪潮,说服了政府采购首先考虑联想,并且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的营销和广告手段,让集团业务获得了疯狂发展一举奠定了行业老大的地位。 再后来,这家曾经彻彻底底的营销了民族情怀的企业,变成了一家美国良心企业。 说多了。 不过就说营销一途,90年代不论是家电行业还是其他制造业,90%存活下来并且做大的企业,都是秉承着贸易为先,制造次之,技术最后的原则。 并非是不思进取,而是在就是年代的大环境下,只有大力营销才能活下去——而且或许活得很好。 通过之前几次的验证,李宪已经深深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所以当自己的产品出了问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营销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但是经销商给出的答案,让他感到意外:“李经理,我觉得不是广告的问题。咱这酒已经在省台和广播台上打了广告了,而且邦业白酒平装现在知名度不低,而且不说这些东西,我们经销商自己也在积极的做宣传。这个力度可不低了啊。” “那是怎么回事?” 得知了这些,李宪是真的迷茫了。 电话那面的经销商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了一件事情。巧的是,这件事情也是他奇怪与精装邦业白卖不动,去下面走了一圈市场,收到的反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