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马谡与羌女感情日渐愈深的时候, 诸葛亮正在为如何发展蜀汉经济而发愁。 尤其是蜀汉将战略目标由主动北伐,改为稳守发育之后,发展民生就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 于是,丞相府书房里的烛光,整宿整宿亮不熄。 任何一场耗时持久的战争,都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来支持的, 没有足够的经济做后盾,那么想打赢战争几乎是天方夜谭。 由于蜀汉是三个国家里最穷的国家,所以民生一直都格外艰难。川中不但缺钱、缺粮食、缺战马、还缺人口等等等等。 而在这些急缺物资中,最紧缺的物品当属粮食。 通常,蜀汉粮食来源一半是靠自给,一般是通过进口, 靠蜀锦贸易来进口粮食。 就连诸葛亮都说过:“今民贫国虚, 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毫不夸张的说, 是蜀锦贸易支撑起了蜀汉历次北伐战争。蜀锦在川中不但是民生之根本,更是支柱性产业。 仅成都一地,就有数万织工从事该行业,连诸葛亮家里,都种着800棵桑树。 诸葛亮通过将蜀锦出口到魏国和吴国,换取粮食等战争物资,维持住十余万军队的需求,进而北伐曹魏。 不过,那都是老黄历了,自从建安19年(214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蜀锦生意就不大好做了。 即使蜀锦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好东西,是达官显贵、上层人士的必需品,但却一直遭受着魏国最高规格的贸易制裁。 不同于蜀汉有蜀锦、吴国有江南丝绸,魏国是不出产丝绸的。在这种格局下, 魏国想要制衡削弱蜀吴两国经济,就只能通过贸易战,而贸易战必然是以蜀锦为精确打击目标, 顺便捎带着打击一下吴国丝绸。 因此,魏国官方一直都是禁绝奢侈和时尚消费的,籍此来降低对蜀锦吴绸的需求。 早期,曹操本人便身体力行,提倡“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曹植的夫人便是因为违制衣绣而被法办而死。 曹丕时期,延续了曹操的制裁方针,只有到了曹叡后期(235年之后),蜀锦才得以光明正大进入魏国,并在统治者中上层间流行开来。 对于压制蜀锦消费,魏国前期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这让诸葛亮每每都恨的牙痒痒,却又没有太好的办法。 于是,蜀锦就只能卖给吴国上层人士。 但吴国本身人口也不多,且有江南丝绸备用,所以对蜀锦需求量并不大。 无奈,诸葛亮只好转而发展其他可替代特产,试图扭转蜀汉财政贫瘠的局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