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书店盛况-《盛夏1981》
第(1/3)页
很多人没留意,但书店一定清楚,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
徐柠以前认识一个琴行的老板,人家卖琴,在普通客户那是开张吃三天,而钢琴老师去买,那就一分钱不赚,成本价就卖了,态度还好得不得了。
原因也简单,家长买钢琴必然是要问钢琴老师的,老师一句话,就能帮琴行拉来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客户,当然得小心对待。
徐柠的书就是这种情况。
这书的名气是从教学学习班传开的,那些英语老师们是第一批顾客,回到各自学校后,其他老师就是第二波顾客,他们要为自家孩子买。
而第三波,才是学生。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买书的大部分就是老师,学生那至少还得过几天才能传达到呢。
但仅仅是前两波顾客,已经足够书店决定追加订单了。
因为,一位老师买书很可能就意味着几十个学生也会买,这种简单的认知书店还是知道的。
仅仅三天,出版社接到的订单就达到了两千册,提前完成了约定的基本销量标准。
书确定是火了,但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价格。
是的,书要涨价了。
之前送到书店的批发价只有一本不到四毛五分钱,书店那边的定价也不过六毛。
而书店里书籍的平均定价是一块。
如果继续之前的定价,出版社卖一本书的毛利顶多不到两毛钱。
之前是怕定的太高卖不出去,可如今不同以往,书卖的这么好,继续照之前的定价出售,出版社这边指定不甘心,书店那边也不愿意。
涨价,必须涨价。
出版社跟书店那边是一拍即合。
大家很快商量了新的价格。出版社批发价涨到一本一块,书店那边涨到一块二。
不过,明着涨价又不大合适……
但可以弄个精装版嘛。
封面重新设计,纸质好点,装订精美点,这样再涨价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很巧的是,书刚涨价,恰好赶上学生这一波购买潮。结果销量不但没降,反倒大幅增加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