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世上最美的离别》这部片子,如同李易和慕晴之前想的那样,充满了争议。 有影评人这样写道:“这部电影并不能使我感动,或者打动我。 电影的主线一直是处于家庭、家庭成员的视角,也就是说,通过电影画面,我们知道了作为母亲的她,作为儿媳妇,作为妻子,作为姐姐的她,我们知道了她的温柔,她的劳累,她的尽职尽责,然后又让我们看到家人们终于在失去面前学会珍惜。 那么,她这个人本身呢?她也会恐惧死亡,也会在深夜哭泣,那然后呢? 她作为人这个个体,是否一直向往着,现在虽然辛苦,但是以后会得到幸福?是否从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的生命。当她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心中对于自己的一生,究竟作何想法? 照顾了老年智呆的婆婆15年,她难道真的不恨婆婆?她的心中就没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比如离开家,离开家人们,自己去做些一辈子都想,却被责任所束缚着做不到的事。这样的恨,这样的痛,这样的梦,难道真的没有吗? 直到最后也兢兢业业的为家做贡献,为家人操心,直到最后也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无怨无悔的死去,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类吗? 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为什么美?因为最后时光的高浓度的亲情吗?因为家人们的幡然醒悟吗?所以她的幸福还是寄托在别人的身上?电影不让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从生到死,她都是各种责任的载体,但她却忘了,她对她自己的责任。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她痛到极点,抱着自己母亲的白色毛衣,喊着妈妈。那一刻,她也是孩子,一个寻求着母亲庇护的孩子,一闪而逝的孩子。可以说,这一画面是整个电影最精彩的一幕。 但是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再歌颂母亲了,母亲们真的承受不住了! 她们也是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奉献,奉献,再奉献! 这样的母亲,我希望真的不要太多,少一点吧!让母亲们也能够拥有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如同电影那般,一直到身患绝症了,才开始被聚焦被关注! 母亲总是和伟大无私奉献挂钩。妈妈做到90分还是刚及格,爸爸60分就是好男人了。 妈妈每天下班马不停蹄的回家,一下都不敢歇。爸爸每天回家之前还要在车里矫情的坐一坐,说唯有这十分钟是属于自己的时光。 不要再歌颂母亲了,把母亲的标准降低一些吧,让女人们喘口气吧,给女人一些自由。” 当然争议,争议,自然是有支持就有反对。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的三观都有些不正了吧?母亲难道就应该像牛马一样伺候着整个家?” “可是这样的母亲比比皆是不是吗?电影拍出来,不代表导演就认同这样的环境,我想,更多的是希望让我们关注到吧!” “是的,这样的电影希望多一点,至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第一时间感到的是浓浓的愧疚!” “我们总是这样,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就觉得不该拍这样的电影,可是却忽略了,电影里面展现出来的,让我们意难平的那一幕幕,却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只是我们却从不曾注意。” “电影拍的很好,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想起老妈不会用手机,每次打来电话,询问,如何查这个,如何查那个,我总是不耐烦,和电影里面的不懂事的儿子又有什么区别?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又有多少人,在母亲打来电话关心的时候,不嫌弃她唠叨的? 又有多少人,被父母呵护的太好,却总是把外面的戾气带回了家,他们给予我们的是爱,而我们给予他们的是怨!” 杜向海也专门为《世上最美的别离》写了一篇长评。 “有些电影,可能会害怕剧透,但是有些电影,却并不需要担心剧透。 《世上最美的离别》就是如此,其实看到片名,看到宣传海报,我们大体上就能够猜到电影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可以说,从电影的题材,故事的架构来看,这部影片并不创新。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让人意难平,是的,的确如此。 可是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电影,我希望能多一点,因为电影拍出来的令人意难平的故事,在现实当中,却比比皆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