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 历史(1)-《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


    第(1/3)页

    为什么中国人每人都有生肖

    我们中国人有个传统习惯,每人都有一个生肖,即所生的那一年的属相。例如1984年甲子年生的属鼠,1985年乙丑年生的属牛,1986年丙寅年生的属虎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古代用干支纪年,每个人出生的年代也是用干支计算的。但在古代民间要记住出生那年的干支年份比较难,为了便于人们的记忆和推算,就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来和十二地支相配:

    这样,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那一年的“属相”,十二年一个循环,称为“十二属相”。例如1986年是丙寅年,寅年属虎,于是1986年丙寅年被称为“虎年”,这年生的人的生肖属虎。记住丙寅比较难,记住自己属“虎”就容易得多,决不会忘记。可见这本来是一种为了简便记忆和推算生年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在古代,由于受到宿命论的影响,生肖被蒙上了迷信色彩。有的说生在狗年的人就是狗投胎的,又有的说生在猴年的人脑子聪明,也有人说生在某年的人就像某种动物等等。这都是毫无根据的迷信说法。在古代社会中因为自己的属相而偏爱某种动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其实这都是迷信思想在作祟。如果我们破除迷信,那么,这种用生肖来记生年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

    知识点:生肖、干支纪年、天干、地支

    为什么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她们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呢?

    “公主”这名词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事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主”,是“主婚”的意思。当时,天子的女儿叫“公主”,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又叫“郡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公主,诸侯的女儿就称为翁主了。翁主比公主就低了一等。

    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妹妹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妹妹称为大长公主。如汉武帝时,称景帝的妹妹为馆陶大长公主,称武帝的妹妹为平阳长公主等等。加上“长”字、“大”字,是表示尊崇的意思。东汉时皇帝的女儿都封为县公主。

    到隋唐时代就不同了。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公主;太子的女儿称为郡主,亲王的女儿称县主,但不能称郡公主、县公主,以区别于皇帝的女儿。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主的女儿称为县主。

    古代公主出嫁也有专门说法,称“出降”“下降”,古书上有时也写作“下嫁”。娶皇帝的女儿,也不能说“娶”,而只能称“尚”“尚主”,“尚主”就是上娶皇帝女儿某公主的简称。这种专门名称都表明封建社会的贵贱等级十分森严。

    知识点:公主、翁主、诸侯、主婚

    为什么皇帝的女婿叫“驸马”

    一说到驸马,大家都会说是皇帝的女婿。这大概都是从《打金枝》、《女驸马》、《秦香莲》等戏剧中得到的知识。可是,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呢?一般人恐怕就未必知道了。

    驸马原来只是一个官职人的名称,叫做驸马都尉,是汉武帝开始设置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驸马尉掌驸马,武帝初置。”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可知驸马都尉的职责是掌管皇帝的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驸马就是副车之马的意思,副车就是皇帝出行时备用的车子。这本来与皇帝的女婿毫无关系。

    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娶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何晏做驸马都尉,这官职就跟皇帝的女婿搭上了关系。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给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为驸马。后来,驸马都尉专门授给皇帝的女婿,于是,驸马成了虚衔称号,并非实际官职,皇帝的女婿实际上不去管副车的事。如晋朝大将军杜预娶司马懿的女儿高陆公主,侍中王济娶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杜预、王济都被授给驸马都尉的称号。这样,驸马都尉就不再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的一种近侍官,由官名变成皇帝的女婿的专门称号了。

    知识点:驸马、官名

    为什么古代称中原为“中国”

    今天我们说“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家。可是,古书中所说的“中国”,却往往不是指全中国,而只是指当时的京师或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后来,历代文学家在诗文中也经常用“中国”指中原地区。为什么古代称中原为“中国”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统治者都建都在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所以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国,而把其他地区称为四方诸夏或蛮夷地区。

    在古代,往往用“天下”指全中国,指全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这是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老的大国,在当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所以称统一中国为“奄有天下”,某个朝代灭亡称为“失去天下”。

    在古书中,凡称“天下”,往往是指全中国,而称“中国”时,往往只是指中原地区,这是读古书时必须注意的。

    知识点:中原、中国、天下

    为什么古代有“九州”等名称

    在古代著作中,可以经常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相传在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有“禹迹”之称。他们又认为是大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让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九州之名。其实,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到春秋占国时才有“中国九州”的概念。

    在古书中,九州的州名说法不一。如《书·禹贡》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为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

    后来,人们认为《书·禹贡》中的九州名称是夏朝的制度,《汉书·地理志》开始认为《周礼》中的九州名称是周朝的制度;三国时魏国孙炎注释《尔雅》,开始把《尔雅》中的九州年作是商朝的制度;于是,后来的史学家就把它们合称为三代九州。《吕氏春秋》因为不是经,所以史学家就没有对它作出解释。

    实际上九州都只是当时的学者是各就其所知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各家所说的九州的境界出入很大。如《书·禹贡》把泰山以东以北地区属于青州,但在《周礼·职方》中把这些地区属于幽州;而《周礼·职方》的青州,则相当于《书·禹贡》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各书对九州的实际地界是不一致的。详细情况可以查阅各种地名辞曲。

    “九州”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又常写作“九有”“九围”“九域”“九野”等等。它们在诗文中的运用,往往都是指“中国”,即中原地区。

    知识点:九州、中国、中原、地理区别

    为什么古代的通商之路称做“丝绸之路”

    在汉代时期,我国开辟了一条从那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作起点,横跨亚洲大陆,直到地中海,再渡海到终点罗马的一条通商道路后,经过这条绵延达7000多公里、连结三大洲的商路,汉族人民便把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以及伟大的四大发明,都传向了全世界,但西方很多特有的特产与文化,像狮子、骆驼、葡萄、黄瓜、印度的佛教、希腊的绘画也都传到了中国。东西方经济文化经过这条通道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给全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商路上,那时传输的最大宗商品要属我国的特产丝绸,因此这条路被叫做“丝绸之路”。听说,当时罗马国王恺撒第一次穿上了中国所出产的丝绸衣服去看戏时,整个罗马几乎全都为它轰动了。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杰出的旅行家张骞开辟的。在汉武帝即位时,在我国北方正在遭受匈奴游牧民族的侵袭。需要解除边患,汉武帝便派张骞到大月氏等国,联合他们一同来抗击匈奴。公元前139年,张骞便出发到西域,可不久便被匈奴抓住。他被关押了11年之久逃了出来,之后于公元前126年又回到长安。在他的指引下,汉朝军队终于打败了匈奴,并且控制了通往西域的西河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他便来到乌孙国(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又把副使派到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身毒(古代印度)等国,后来在公元前115年又回到长安。

    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汉帝国的使者一直没能从这个通道到达西方的罗马帝国。不然,历史学家预言,世界历史将再次要重写。

    知识点:商路、交流、影响、西域

    为什么帝王之家有太监

    纵观上下几千年的世界历史,奴隶制、封建制甚至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出现过很多名号的皇帝、国王都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但是,帝王之家有太监只是中国的奇特产物。

    太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叫做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等。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皇帝命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成中御府,把监分为中监、太监、少监。因为他拿宦官充当太监、少监,因此人们便把沿用很久的宦官统称做太监了。

    太监,是说被阉割过、失去了生殖机能、专门供帝王们役使的男性。它的起源一般有三个途径:如秦二世时期的赵高那样由于犯了罪而被处以宫刑、罚他进宫廷当太监的,这种犯人中也有贵族、官吏;如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那种,原来是民间百姓的子弟,通过买、骗、贡献等方式,被送往专门阉制太监的特别机构阉割,然后稍微加以训练便进宫当差的;另外如清朝的李莲英、小德张之类,目的是寻找进身的台阶、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主动要求净身,投进宫廷的。

    为什么帝王之家偏要用阉割过的人来做奴仆呢?

    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中,统治者们都占有大批的妻妾,宫廷中杂役繁重,只靠体力单薄的女奴无法好好地完成。如果使用男奴,统治者们又害怕自己大批的妻妾和他们通奸,因此,便制造出了一批不像男性的男性,既能很有效地叫他们做一些耗费体力的力气活,也能保持住自己妻妾的“贞洁”。归根到底,太监是野蛮的剥削制度下的牺牲品,是由于统治者变态的占有欲的产物。从有文字记载的周代一直到封建社会已崩溃的清朝,太监,这一文明史之中的怪物都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写下了自己所特殊的一页历史。

    当初,太监也只不过是在王宫中做开闭宫门或传达命令、侍奉起居一些贱役杂务的人,而且太监的地位很低贱,但由于他们都是君王的近侍,侍奉左右、出入起居,另外很容易受到君王的宠幸,因此能向君王施加一些影响,乃至干预政事。此外,在宫廷斗争当中,外戚集团往往和太监合谋,依赖太监这股特殊力量。这种种原因让太监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便成为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即使有些帝王怕宦祸,向太监立法严格,可自春秋时代到清末,太监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起着很特殊的作用。有时皇帝的废立、生死,也都操纵在他们的手里,那更不用说玩弄朝柄、称威外臣了。另外,我们所说的太监干政,只指一小部分人,绝大多数太监还都呻吟在皇权之下,默默地终了他们的一生。

    知识点:男奴、妻妾、剥削、太监、无生殖机能

    为什么古代女子有“三寸金莲”

    “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这句诗是吹捧赞美那丽娘的。丽娘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位宫女,纤丽善舞。为了得到李煜的特别宠爱,她便别出心裁,用绢帛将双足紧紧地缠裹起来,迫使足趾畸形地发育,屈曲纤小成为新月形状。这样一来,她走起路来就摇摇摆摆、跳起舞来更加显得轻盈飘逸。这一招果然很奏效,醉生梦死的后主李煜对丽娘的病态美更加欣赏,并且命令工匠特别为丽娘用黄金铸制一朵高有6尺的大莲花,每到宴会时便让丽娘在莲花之上蹁跹起舞。所以宫女们也竞相模仿,上行下效,很快地便普及到民间了。

    缠足的风气到了宋代以后便更加盛行。有“金莲要小,牌坊要大”一说。小且尖的脚成了美女所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所以,为了女儿将来的好命运,母亲们也都不得不忍痛帮女儿缠足。

    缠足是对女子身体很严酷的一种摧残。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幼童时期,女孩便开始穿一些小型的尖头鞋,五六岁时便用脚布束缚脚趾头的自然生长,到七八岁时,把脚骨用力地扭曲,使它脱臼变形,再拿裹脚布缠捆在整个脚部,开始穿弓形状的鞋。由此可见,由一双天足扭曲而成“三寸金莲”,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女孩子也常常由于脚足腐烂的疼痛而悲号,可在那个时代的风俗之下,她们又怎么能逃脱出这痛苦的命运呢?

    古代盛行这种很不人道的缠足之风,究其根源便是古代男性社会对妇女日渐深重的压迫,妇女的地位越来越低下,成为了男性的玩物,为了取悦男性便出现了这种陋习。

    缠足之风虽然起于唐代,但很早古人就拿脚小为美了。古诗《孔雀东南飞》中便有赞美女子纤纤细步的诗句。由于脚小,走起路来便摇摇摆摆,就显得很柔柔弱弱,适合封建士大夫之族的审美标准。为了取悦男性、争媚邀宠,妇女们也投其所好,把一双双自然的足,加工改造成为三寸金莲。缠足把妇女变得弱不禁风,更让把女人当做玩物的男性产生了一种怜爱的病态心理。元明时期,有拿着妇女的小弓鞋当做酒杯喝酒的,清代的文人有的专门写出怎样去欣赏小脚的文章,把小脚分门别类地进行品评,真是庸俗丑恶达到了极点。

    知识点:缠足、女性、摧残、压迫

    为什么骂仇人“千刀万剐”

    “千刀万剐”这一词,现在的人们常把它用作骂仇人的话。意思是:此人罪大恶极,真该千刀万剐。在古代,千刀万剐是实际施行的一种酷刑,现在骂人的话就是从这种酷刑引起的,它的正式名称叫做“凌迟”。

    古代的几种酷刑:如车裂、烹刑等等,这些酷刑大都在唐以前使用过,在唐代基本上不用了。而“凌迟”这一酷刑则是唐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更加残忍的酷刑。

    “千刀万剐”是“凌迟”这一酷刑通俗而准确的说法。它就是把人肉从骨头上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要割成几千块,挖上万刀。这种惨酷的做法,早在我国南北朝的时候就有过。那时的北齐文宣帝常用“轻刀脔割”杀人。所谓“轻刀脔割”就是用小刀子把人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让人感到非常痛苦地死去。但那时没有“凌迟”这个名称,也没有正式列入官家的刑法。到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叛军头子安禄山也常用这种手段杀人。安禄山的叛乱军队打常山的时候,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正在当常山太守,他和他的部下袁履谦等人率领军队坚决抵抗,最后兵败被俘,安禄山就对他们恨之入骨,残忍地使用千刀万剐的手段,把这两位唐代忠烈之臣残杀了。但是那时候这种千刀万剐的残暴还没有被正式列到统治阶级的刑法中去,只是个别的暴君和军阀的残忍行为。

    到了北宋时期的辽国,才正式在刑法中规定“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见《辽史·刑法志上》)那就是把千刀万剐开始作为一种正式的刑法固定下来了。在北宋的刑法当中,虽然没有凌迟这一条,但在实际刑狱中也常用千刀万剐这一残忍手法来处死所谓“盗贼”——实际都是被统治阶级剥削得一无所有、迫不得已才起来造反的农民。

    到了南宋,就正式把“凌迟”和“斩”、“绞”同列为死刑的名目,在元代“凌迟”也是正式列入刑律法典的。在明清两代的刑法,凡是犯所谓“谋反”或“大逆”等罪行者,均用“凌迟”之刑处法。

    执行“凌迟”的场面,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最可怕的。明代的太监头子刘瑾,被政敌张永告发谋反,被判“凌迟三日”,“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一天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在胸膛左右先开刀,每刀割下的肉只有大拇指甲片一般大小。先后两天再割一千五百刀,真是“肉已尽而气息未绝”,把身上的肉割光了,可是呼吸还未停止,头脑还有知觉,这种残杀法,比被饿极了的野兽撕噬,还要凶残十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