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吃树皮的经验-《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第(1/3)页

    “高队长,我早听赵武说起过你,抗击日寇是条汉子。”

    陈浩走进来面带笑意的寒暄道,见到桌上的菜一点儿没动:“怎么饭菜不合胃口吗?”

    站起来的高队长一脸愁苦的样子:“我的弟兄们还在雪地里饿肚子,我何德何能在这大吃大喝呢?”

    “与袍泽们同甘共苦,高队长你是个好大哥。”

    陈浩竖起大拇指很是敬佩,比大灾之年吃鲤鱼焙面的那可强多了。

    同甘共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是稀松平常都能做到,就不会成为人们都敬佩的美德。

    对于高队长的到来,陈浩是有些意外。

    要说起来这个人,是颇有些名声的。

    高队长本来是东北军的一个连长,当年三十万东北军被少帅一个不抵抗,拉回到了关内。

    其中有那么些人,    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家乡被侵略,被日本人占了去。

    他们便自行脱离队伍,    占个山头筑個老巢,留下来抗击日寇。

    有点像梁山好汉的意思,打着替天行道,抗击日寇的大旗。一方面不忘本心跟日本人作对,另一方面抢大户也搞绑票。

    毕竟是人就得吃喝拉撒,没有后勤保障,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那些人基本上已经半胡子化,毕竟胡子干的也是那些勾当,有部分人一样有家国情怀,找日本人的麻烦,

    高队长脱离队伍后则不同,他加入了兔子党。

    所率领的队伍保护普通老百姓,也不去抢大户。吃喝一部分是靠老百姓主动接济,另一部分是从日本人手里抢。

    他们像八路军后来的游击队,比那些武装要纯粹的多。

    当然日子也更难过些。

    老百姓被日本人剥削的很穷,接济不了多少。

    从日本人手里抢要是有那么容易的话,    也就不至于三天饿六顿——天天只吃一顿饭。

    高队长率领的游击队跟日本人打了四五年,一直没有能壮大起来,    就是二三百人一个营的规模。

    能够坚持到现在,确实不容易。

    他本人的领导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队长在赵武口中得知,面前这位颇有能量的陈浩先生,是积极抗日的,对关内的抗日部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他心里有了些底气,知道空手而归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要让对方真金白银的从口袋里掏东西,支援他们队伍抗日,总得给人一个理由啊!

    “陈先生是东北人,听你说话有东北口音。”

    “嗯哪。”

    得到陈浩肯定的答复,高队长叹了口气:“唉,作为曾经东北军的一员,我们三十万大军连个屁都没放,直接灰溜溜的撤了。

    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族,最对不起的是东北的父老乡亲,无论何时说起来都觉得惭愧万分。“

    陈浩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

    东北少帅拥兵三十万,    装备精良,    地利,    人和,    后勤保障无虞。

    但竟然不战而丢弃了白山黑水大片山河。

    他对得起谁?

    紧接着是汤二虎拥兵十万,又不战丢了热河。

    东四省全部让日本人抓到了手里。

    总不能给这种人吹成英雄吧?

    但凡是跟日本人死磕一场,让日军付出血的代价。哪怕最后不敌溃败,也可以说自己付出过努力过。

    不战而逃的那就是逃兵。

    军队里逃兵是什么下场?那是要枪毙的。

    那种人不过是辞职卸任,实在是太便宜了他们。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这世道上的不公平。

    反正提及东北军不战而逃的事迹,陈浩的血压噌噌的往上涨,要是再早个十几年,他非得教那狗屁少帅重新做人。

    “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

    我们队伍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高队长滔滔不绝的说道:“我们队伍里有一位书生父亲,得知他儿子跟我们抗击日寇,赠送给他儿子一面“死”字旗。

    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

    旗上写: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陈浩听得频频点头,这当父亲的挺有家国情怀,深深晓的民族大义。

    愿意支持的父亲,参军报国的儿子。

    正是有数不清这样的人,国家才没有亡,民族才没有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