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所以每逢大灾,民间粮价猛涨,还要靠官府平抑,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粮,而是百姓买不起粮食。 所以,我所说的以工代赈,既指官府,也指民间,如果能令民间富户拿出钱粮,招募灾民来做工,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皇帝忙摇头: “你说的简单,那些富户,如何肯做?灾难时,令他们出钱募捐,都千难万难,何况招工。” 他不认同,觉得齐平太过异想天开。 不觉得富户肯出钱,除非用武力胁迫,可那样一来,地方便不稳了。 齐平据理力争: “募捐是要他们平白无故出钱,自然不肯,但若是诱之以利呢? 您说的,朝廷工赈,主要是修缮城墙,官署等事,依我看,与其如此,不如令灾民去修桥铺路,兴修水利。 介时,只要许给当地富户,比如说,谁家肯出钱粮,雇佣灾民修一段官道,那么,路成以后,几年之内,这条官道的税收,便依照比例,分给那一家,桥梁堤坝同理。 如此一来,这便成了一桩生意。 富户出钱,既解决了灾民吃饭问题,又为朝廷修筑了道路桥梁,而这些富户,既可以白赚一笔,又能卖当地官员一个政绩,阻力就会小很多。” 一番话落,桌旁,皇帝与太傅都愣了。 这次,不再是摇头否认,而是真正的被这个思路震住了。 太傅捋着胡须的手停了,眯着眼思索起来。 皇帝只觉脑海中,一道电光闪过,这个思路,是他没想过,也没听过的。 以工代赈……不只是官府来做,更要交给民间来做。 许之以利,将本该由朝廷做的事,拆开,分给民间富户去做……不去修城墙,改成修路铺桥,水利设施…… 齐平说的每句话,都让他耳目一新。 只觉,这法子既脱胎于“工赈”,又别有创新。 按照齐平的说法,俨然从单方面的索取,变成了多方共赢。 恩,唯一的缺点,在于朝廷在未来几年,需要把税收分给民间部分……这个想法,有点挑战朝廷的意思。 毕竟,自古以来,只有官府能收税。 但,这世上,从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且,如果是修新路,建新桥,造新坝,更不只是分润税收,还有可能创造税收。 皇帝顿时陷入沉思。 齐平见状,也不打扰,自顾自,拎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喝了起来。 他说这些,也并非闲聊,只是觉得,这人既然与六部有关,若是能将自己的提议呈送上去,也是好事。 万一就采纳了呢? 至于让民间参与到以工代赈中,历史上,是在宋朝成型的。 例如宋仁宗期间,两浙地区发生饥荒,范仲淹便曾召集各大佛寺的首领,对他们说:“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而齐平说的,更进了一步,换个词,就是:“承包”。 …… 远处。 云青儿吃着糕点,她对于这些事,并不懂,也听不大明白,但只看到太傅与皇帝的神情,便很惊讶了。 “你哥还懂救灾?”她扭头,低声询问齐姝。 穷苦少女坐在旁边,两人中间,搁着糕点盒子,正小口啃着一只松花饼,闻言,颦起细细的眉尖,看了眼青儿,辛苦地想了下,摇头: “不知道。” 青儿无语,扭头重新望过去。 …… 桌旁。 良久的沉默后,皇帝抬头,凝视少年: “此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若当真可行,运粮难题的确迎刃而解,可如何杜绝吏员贪墨?” 云老也望了过来。 这一次,两人的眼中,再无轻视,反而多了些期待。 齐平方才一番话虽短,却足以看出,其并非那些夸夸其谈的书生,而是当真知晓关键。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行家聊几句就知道了。 齐平笑了,知道对方听进去了,便也认真回答: “地方贪墨,难以杜绝,我也拿不出一劳永逸的法子,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但,想要减少一些,还是有法子的。 无非是将以工代赈写的更细一些,诸如建造堤坝,定下标准,高度如何,厚度如何,所用材质如何,章程越细,空子越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