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六艺-《皇帝是怎么苟成的》


    第(1/3)页

    事实上,从朝政的发展来看,薛仁贵的选择,才是正确无比的。

    开国之初,为了安抚人心,高祖皇帝李渊,才会大肆封赏勋贵。当今国丈武士彟,就是因为起兵之初,献金之举,才获得了应国公的爵位。

    但是,这种爵位,很难保留。商人出身的武士彟,尽管在为官任上,政绩突出,却一直被真正的勋贵圈子排除在外。到现在,如果不是有一个厉害的丫头,恐怕谁也记不住他是谁了。

    同理,因为荫庇获得爵位的勋贵子嗣,继承得到爵位以后,也不是都能牢牢守住地位的。

    曾经,太宗朝的国公何其之多,这些国公,战功何其彪悍!

    但是到现在,他们的子嗣,真正站在朝堂中能够发声的,还剩下几个?

    所以说,爵位这种东西,只是虚名而已。真正决定一个人地位的,还是政绩、战功。

    有了政绩、战功,官二代就算不依靠父辈的爵位,也能顺利上位。而有这两项打底,位列朝班,也更有底气。就算遇到一两个想要撬位置的家伙,也能闭上眼睛,屹然挺立。

    而若是没有战功、没有政绩,就算继承下爵位又有什么用?不还是只能躺在祖宗的功劳本上过日子,稍有问题,顷刻就会倾覆?

    既然这样,还不如只继承父辈的遗产,远离朝堂这个是非地,到不起眼的角落繁衍后代呢。

    一直目送着薛讷离开演武场,李贤并没有多嘴。

    事实上,好多时候,父辈的嘱咐都是很有道理的,只是你没有猜透其中的用意而已。

    薛讷才走,王勃就兴致勃勃的跳了出来。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遇到一点就通的学生时,就更是快乐。

    换了一身衣服,李贤跟着王勃去了书房。

    古代的典籍何其多也?

    今天王勃搬出来的,是《太史记》。

    因为太宗皇帝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话,所以各种各样的史书,就成了皇家子弟的必修课。

    《太史记》,其实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