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权势(6)-《青白之恪》
第(2/3)页
李青白并没有管周围或不耐烦或好奇的目光,既然公子恪这么看重她,那就好好表现一番,于是清理了一下思路,不卑不亢的开口道:“尚书大人,各位大人,效仿古人建功德碑,把捐款人的名字写在上面,学生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让学生来算一算,一万万两,这些如果每家募捐十万两,需要千家,如果每家捐献百万两,需要百家,如果每家捐献千万两,需要十家。上京有多少家士族,又有多少家可以舍得拿出千万两?”李青白说完这些,看到褚尚书若有所思,知道自己的话他开始听进去了。
“各位大人,显然,功德碑只刻录士族是有风险的,学生大胆认为,还应该算上这些老百姓。老百姓一人出一两哪怕是一文钱,人数多了,钱数自然就多了。我们再算一算,假如一人捐一两,十万人可以捐十万两,五个州县就可以达到五十万两。但是自古以来老百姓怕官,也不信任官,这怎么办呢?”李青白故意停顿了一下。
是的,让士族募捐可操作性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有圣上和褚府牵头,即便崔府也不会落后,这是帝王的权衡术,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楚,也不用解释。如果最后真的差几十万两呢,募捐的人越多越有备无患。
“所以,让这些老百姓要相信他们这些人也会出现在功德碑上,官和民之间建立诚信关系。”李青白说到这里,已经有人想到了。
“效仿商鞅变法?”一位大人说。
“正是。大人聪慧。木头不好找可以用石头或者其它的,目的达到就行。”李青白道。
各位大人针对此展开了讨论,褚尚书有些反对。想必底下有人看出来了,说了一句:“给这些搬木头的赏银还是个未知数啊。”,确实,褚府还要捐钱呢。
“父亲,赏银还是褚府出的好,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人需要用一个时辰才能完成的事,效果好,半天就可以结束,费不了多少银钱。”褚恪之劝着父亲,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口,是李青白的口无遮拦,这是一个扬名的机会。
最后,褚尚书连夜写奏折呈给圣上,圣上觉得挺好,一高兴先捐了二百万两。
于是,有了开头这一幕。
李青白发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人们好奇的心里是相似的,就连怀疑的心里都分毫不差,所以古代的经典故事能成为经典流传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公子,要不我去试试?五十斤的石块,咬咬牙我应该能搬动,还可以赚十两银子。”李青白坐在茶摊前,她自告奋勇负责西城门,是茶摊的老熟人了,老板对她很客气。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褚恪之也来了,估计是怕她办不好。这种担心完全多余嘛,一旁有衙役看着,她只要坐着看热闹就好了。但是一个时辰过去了,看热闹的不少,没有人行动是真,故而有些着急。她不好意思提加钱,毕竟四个城门呢,当初商鞅才用了一个城门。
“再等等。”褚恪之坐在旁边,四平八稳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