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门口地上一袋糙米,十三四岁穿得破破烂烂的少年捧着一袋精米,神色恭敬。 未曾进门,不逾矩。 米色参差。 徐秀才神色缓和了许多,看着白贵的眼神略带柔和,若是往常,他定是按照惯例收下束脩,拿钱办事,可今日不知怎的,突然升起些许兴趣。 他捋着清须,问道:“为何读书?” 十三四岁,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纪,蒙学最好的时期,就是五六岁开始。 以前他未住进白鹿村祠堂的时候,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就有学堂。 “读书……是为了知道道理!” 白贵心中诧异,他也暗中打听过缴纳束脩的学堂童子,都是交完束脩就完事了,没有多余的问题。 兴许是因为他年龄大,比蒙学的童子经事多,所以才提问。 也兴许是他态度不错。 不管如何,总是好事一桩,提问就意味着对自己有了印象。 “知道道理?” 徐秀才有些讶然,他听过不少人说读书为了什么,有的说中举当老爷,就有了荣华富贵,有的说是为了革新时弊,也有的想要青史留名。 但为了知道道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为了知道道理,额在田里的时候,看见额爸挖地,有的挖坑,有的堆垄,额问额爸为啥,额爸说以前先人们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这样做,但是额就想知道为啥!” 白贵‘如实’回答。 屁啊,他完全是为了给自己谋个出身,有了圣人门徒的皮,干啥事都方便不少,不管古往今来,读书人永远是掌握话语权的一群人。 这个平行世界里百日维新里没有废掉科举,废掉乡会试,崇尚实学,那就是他的机会。 得先站稳跟脚! 至于读书的原因……说的太厉害,觉得他不务实,说的太低贱,觉得他没前途。 知道理,是读书的本质。 怎么说都不为过! 徐秀才微微一笑,回答道:“汉武帝时,有搜粟校尉名曰赵过,其人推行了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将一亩地分为三圳和三垄,圳宽深各一尺,垄宽高各一尺,年年互换位置,以此修养土地肥力。而下种的时候将种子种在圳里,等苗出之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圳里,这样作物就入土深,抗风耐旱……” “对了,赵过还发明了耧车,就是平日里乡间见到的那个播种子的,将种子装在耧斗里面,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 第(2/3)页